烟台自1862年辟为山东首先开埠的口岸以来,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会,使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具鲜明个性的城市之一。在2009年9月份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烟台园以“五色烟台”为设计理念,就充分体现了烟台传统文化和新兴发展相结合的滨海城市地域特征,这五种颜色就是:红(果乡)、金(金都)、绿(仙境)、紫(酒城)、蓝(海洋)。
从2007年开始的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也以同样的主题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转眼,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已经举办三届了,每年各行各业也都忙着筹备,迎接这一盛事的到来。作为一名普通的烟台市民和一名葡萄酒工作者,在忙碌之余,也在经常思考一个问题:烟台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开埠文化、海洋文化、美食文化还是其他?
去年,烟台滨海广场在全市公开征集广场名称,有人建议使用“冰心广场”、“开埠广场”、“烟台山广场”,甚至“五色广场”,笔者曾经在网上留言,建议使用“张裕广场”,理由如下:第一,张裕是最早在此“占地”的企业,1892年就成立了,地下大酒窖当时是在海沙边建起来的;第二,一个广场要有灵魂,张裕文化可以承担此任;第三,建筑景观要有特色,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和其它的领事馆等外国建筑形成对比和呼应,把开埠文化结合起来;第四,张裕是民族葡萄酒工业的骄傲,烟台国际葡萄酒城也因此命名,“张裕广场”可以弘扬葡萄酒文化,是最具烟台特色的一张城市名片。留言后面还特意加了一句“我是做葡萄酒文化的,是热爱烟台的普通市民,想一想能够给每一个市民和游客留下记忆的,除了健康浪漫、魅力十足的葡萄酒还有什么?”
世界上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它标志性的事物,就像北京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维也纳的音乐。当这种城市的标志物经过时间的凝练、积淀,并被普遍地认作一个城市的徽标时,这种标志物自然而然就有了类似于名片的功能。烟台葡萄酒,应该也具有了同样的功能。
如果说,烟台人对于葡萄酒的认识始于1892年张裕公司的创立,那么烟台人葡萄酒意识的增强,应该是1987年之后,是年 6月16日 烟台市被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授予“国际葡萄酒城”称号,并举行了城徽的奠基仪式。当年10月还举办了“烟台葡萄酒艺术节”。从此,“国际葡萄酒城”及葡萄酒文化成为烟台意识的重要组成。围绕着葡萄酒城的建设,烟台市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在“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市政府把葡萄酒产业集群列为突出发展六个产业集群之一,提出依托张裕、中粮、威龙等企业,建设全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打响“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和原产地域保护品牌,带动种植、仓储、包装制品等产业发展,联接起葡萄种植—酿酒—旅游的复合产业链条。
近年来,烟台的葡萄酒产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国内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然而,要打造一座能够屹立百年的城市雕塑,还需要些什么呢?笔者仅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用两句话概括这就是要“挖掘历史沉淀,塑造时代名片”!
其实,烟台除了上面提到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之外,还有很多历史古迹,比如烟台东部的葡萄山。葡萄山作为张裕葡萄酒厂的老葡萄园旧址,在烟台和中国的葡萄酒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山上的野葡萄和后来的葡萄园是中国第一次自酿葡萄酒和第一瓶国产葡萄酒的来源,对于烟台国际葡萄酒城形象而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是烟台葡萄酒之旅的起点,山下及其左右保存的历史街道格局和优秀历史建筑也具有都市休闲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
针对烟台城市风貌葡萄酒特色不强的现状,有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烟台应该围绕“葡萄”和“葡萄酒”文化对烟台环境进行立体包装。烟台的城市风貌要想从周边沿海城市脱颖而出,应充分利用葡萄和葡萄酒文化的资源和艺术语言来装饰,让它们成为烟台独有魅力。比如在市区街道、广场、公路两旁的绿化带上增建艺术葡萄架并种上葡萄;市内步行街、乡间公路上空亦以葡萄架和葡萄覆盖……城市立体空间的面貌又会进一步得到改善,酒城的特色亦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令人欣慰的是,2008年烟台市规划局公开征集的烟台“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主题雕塑设计方案评揭晓,郑傅安的作品《酒意正浓时》、姜明的作品《菩提魂》同获二等奖。此次雕塑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为设计主题,体现烟台作为中国葡萄酒工业的发祥地和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同时强调作为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的特殊地缘关系,及葡萄酒文化所依附的融“山海仙境”大氛围的宜居城市特色,意在增强烟台“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烟台“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