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贺兰山东麓作为中国最大的优质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正在推广创新的葡萄藤越冬技术“挂枝越冬”。该技术将结果藤与营养藤分离,结果藤保留在枝头形成景观,营养藤埋土保温,相比传统越冬方式可节约30%人力成本。青铜峡产区今年已有5300多亩葡萄园采用此技术,明年计划推广至1万亩。政府通过亩均100元补贴推动技术普及,目前产区应用面积达40%。这项技术不仅降低了冬季埋土作业的劳动强度,还形成了天然防风固沙屏障,挂枝藤条经冬季风雪灭杀病虫害后,春季易脱落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西班酒庄的实践表明,直立藤条阵列能有效减缓风沙侵蚀,金黄色藤蔓更成为冬季独特景观,助推酒旅融合发展。据统计,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超60万亩,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提供13万个就业岗位。这项创新既体现了葡萄藤在胁迫环境中淬炼出更醇香葡萄酒的自然哲理,也展现了中国葡萄酒文化耐得住寂寞、扛得住风霜的产业精神。
塞上初冬,寂寥清冷。在位于贺兰山东麓青铜峡产区的西班酒庄葡萄种植基地,一行行葡萄藤蔓静静高挂,枯黄的叶片随风摇曳,自高空俯瞰仿佛为大地披上金装。不同于往年的埋土越冬,今年它们将以“挂枝越冬”的华美姿态直面严寒,静待来年春归。
葡萄园里,埋土犁正在行间进行翻土作业,沙砾土扬起又落下,将下方的葡萄藤根轻轻掩埋。55岁的武治兵和工友们手持铁锹跟在其后,迅速将隆起的土埂拍紧压实。“这样不仅能保温,还能保墒,让葡萄安心‘冬眠’,不容易被寒风‘抽干’。”这位来自宁夏青铜峡市邵岗镇同乐村的村民说。冬剪、盘条、覆土……他已经在地里忙活了20多天。
冬藏埋土、春季展藤。作为中国最大的优质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近年来正在探索推广一种创新的葡萄藤越冬方式“挂枝越冬”,将结果藤与营养藤剪断,结果藤继续挂枝保留美感,营养藤埋土越冬抵御严寒。
宁夏青铜峡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室主任李庄严介绍,传统越冬要将结果藤剪碎清理完全,再将营养藤小心翼翼压弯埋土,费时耗力、用工紧张、成本大,而“挂枝越冬”这一技术革新可节约30%的人力成本,同时有利于形成天然的防风固沙屏障,有效抵御冬季恶劣天气对葡萄园的影响。
“挂枝在外的藤条经过一冬的风雪淬炼,病虫害被灭杀,来年开春后,会变干变脆,很轻易就能脱落还田,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李庄严说,青铜峡产区今年有5300多亩葡萄园采取“挂枝越冬”,明年将达到1万亩。
西班酒庄位于贺兰山群山阙口处。冬天北风呼啸而过,“直立”的藤条横成行竖成列,形成一排排屏障,减缓了风沙对下风口土地的侵蚀,也成为萧瑟冬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是五年以上的葡萄藤,冬天一片金黄,很漂亮。前两天还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地里转。”庄主金家瑞感叹,在这种胁迫环境下生长出来的葡萄,酿出的美酒怎能不醇香?
截至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超60万亩。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技术服务处处长李强介绍,政府亩均补贴100元进行大面积技术推广,今年产区“挂枝越冬”面积约40%。这一技术革新一改葡萄园的光秃冬貌,连片金黄织就的冬日新景也为产区酒旅融合赋能助力。
葡萄园里,农机还在轰鸣作业,武治兵挥舞铁锹,一铲、一拍、一压,加快了手头工作。“等明年三月,我们再来出土展藤,紧接着又是绑蔓、抹芽、除草等等,一年有9个多月都在地里干活,习惯了。”他笑着说,这一年的活计、生计基本都在葡萄园。据统计,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
冬日晌午的暖阳为即将冬眠的葡萄园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也为不远处的群山打上高光。当春天的第一缕风轻抚过贺兰山东麓,这些历经风雪淬炼的老藤又将吐出娇嫩却坚韧的新芽。
“这是一种风土与时间的酿造。中国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人也是如此,耐得住寂寞、扛得住风霜。”金家瑞说。
本文内容来自新华社,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