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麓葡萄酒:黄金产区的“紫色答卷”
发布日期:
2025-08-20 09:56:49
来 源:
中国日报网
作者:
毛卫华|鞠秀琦
  新疆昌吉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作为中国首个认证小产区玛纳斯小产区的核心地带,与美国加州和法国波尔多并称世界三大天堂级葡萄产区。该产区海拔450-1000米,紫外线强促进葡萄花青素生成,全年无霜期165-172天且日照2800小时,造就糖酸比适中的优质原料。干燥气候减少病虫害,雪岭融水灌溉保障纯净度。政府与企业通过限产、改良架型(厂字形)统一光照与灌溉条件,提升品质稳定性。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酒庄发展民宿、采摘体验和文旅项目,如香海酒庄的微醺套餐和华兴庄园的综合服务体,2022年建成全疆首个葡萄酒主题风情街与直播基地。科技支撑方面,专业检测中心免费为全疆产区提供葡萄糖度、酸度及农残检测,通过数据化管控采摘节点。面对劳动力成本高与老龄化危机,印象戈壁酒庄试点200亩机械化试验田,通过调整株距、挂灌系统、加固架材实现除草采摘机械化,亩成本可从1500元降至600元。政府以十大产业集群政策为依托,通过国际赛事和展会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塑造扎根新疆风土的葡萄酒品牌。
  种植园中一串串葡萄都已经转色,沉甸甸的挂在架子上;干燥凉爽的酒窖中弥漫着发酵的酒香,木桶中的陈酿也在着手装瓶,为新酒腾出空间;展台上摆满各类葡萄酒和各种大赛“金奖”的荣誉证书,向世界递出一张来自新疆的“紫色名片”。

黄金纬度,优质的原料才能酿出好酒

  以昌吉州为核心的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作为葡萄酒世界的新疆风土,在2017年诞生了中国首个认证小产区——玛纳斯小产区,与美国加州、法国波尔多并称为“世界三大天堂级葡萄产区”。

  玛纳斯小产区核心种植基地处于450-1000米海拔,比起平地,阳光中紫外线含量更高,葡萄果皮会产生更多花青素,酿造的葡萄酒风味浓郁、色泽饱满。除此之外,这里全年无霜期165-172天,全年日照时长累积可达2800小时,葡萄糖酸比适中、干物质积累充足。

  较干燥的气候是葡萄天然的“保护伞”,驱散病虫侵袭,走在种植园中,随手摘下一串就可以品尝,不用担心有农药残留。土壤的灌溉用水大多源于雪岭融水,进一步从源头确保葡萄原料的纯净。

  好的葡萄原料才能酿出好的葡萄酒。政府和企业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优势,对葡萄品质把控提出更高的要求。限制葡萄的产量从而保障质量,搭架的方式也从原来的双龙干型改为厂字形,让葡萄都处于同样的位置,光照、灌溉、温度等生长条件相对一致,从而使葡萄的品质更加稳定,酿造出来的葡萄酒口感和风味也会比较统一。

文旅融合,田间到舌尖的沉浸之旅

  种植园也是农家乐,酒庄不止是生产车间,也可以是新疆风土的“体验馆”,葡萄酒产业逐步成为昌吉州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典范。

  玛纳斯香海国际酒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高云洁介绍,香海酒庄从除了事葡萄酒产业之外还打造了特色民宿,设计微醺下午酒体验套餐。“品尝了解到新鲜葡萄,然后再去喝由这个葡萄酿造的葡萄酒,我觉得这种体验还是比较好的。”副总高云洁在采访中提到。

  不管是在香海酒庄的展览馆还是在天山北麓葡萄酒博览园中都会展示一幅壁画,是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距今1700年的《葡萄庄园主生活图》。新疆的葡萄酒文化不止是西方葡萄酒文化的传入,而是凝结千年的西域葡萄酒文明。

  新疆华兴庄园酒业有限公司同样发展了采摘园、迷你动物园、特色民宿、户外烧烤等配套产业,是集葡萄酒品鉴、会议接待、文化培训、参观游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葡萄风情酒庄。昌吉州政府于2022年打造全疆首个葡萄酒主题风情街,建成天山北麓葡萄酒文化展示馆和天山北麓葡萄酒直播基地,迈出品牌宣传的重要一步。

科技护航,科学检测严格把控品质

  新疆中信尼雅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分析检测中心有专业的分析检测团队,同时也配有各种专业检测仪器和配套设备。“检测中心不但是给我们自己企业进行生产检测保驾护行。而且也为新疆整个产区提供技术服务,对产区整体质量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新疆尼雅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监杨涛在采访中提到,“包括新疆四大葡萄酒产区的企业,原料都可以拿到我们这里进行检测,都是免费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个葡萄农户所种的葡萄原料,也可以送到检测中心进行免费的检测。检测中心通过检测葡萄的酸度、糖度、农药残留等指标,如果达到这一品种酿酒的需要,那么就可以通知农户着手葡萄的采摘工作。

  昌吉市印象戈壁葡萄酒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富强也提到,葡萄的成熟有时候要看种子的颜色,但是种子表面变成褐色也不一定就说明达到了成熟的标准,所以要看种子上的胚芽是不是也变成了褐色,如果在没成熟时采摘,酿出来的酒会有生青味,品质就会差一些。这些也是通过检测来判断的。

  专业的检测技术将葡萄的生长情况转化成可视化的数据,从种植到采摘,每一步走的细致踏实,才能让葡萄酒的品质更加稳定。

机械转型,成本危机下的破局尝试

  新疆地区虽然在种植葡萄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成本高等难题。葡萄从种植到平时管理的除草、修枝再到采摘以及冬天的埋土,各个环节,一年四季都需要不少工人忙碌。新疆中信尼雅葡萄酒公司总监杨涛提到:“葡萄的种植几乎都是靠人工操作,人工成本太高,葡萄酒的价格上去了,市场竞争力就会下降,机械化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印象戈壁酒庄董事长富强也提到:“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更加严峻。现在这些工人的主力大多是60岁左右的人,青壮年劳动力很少愿意从事这样简单的工作,等再过个五六年就没有人来干了。”

  新疆四季分明,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需要在降温之前给葡萄藤埋土,不然会导致连年的减产,或者直接冻死。“这个时候如果雇不到人,那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董事长富强摸着葡萄藤,眉头紧锁。

  预见到这样的困局,董事长富强在葡萄园中建立了200亩的标准化试验田,尝试向机械化转型。扩宽排距,让中根机进入除草;把滴灌的管子挂在架子的铁丝上,保障灌溉的同时为除草提供便利;将水泥桩换成金属立杆,铁丝也换成加厚的镀锌钢丝,这样可以抗住采摘机器在采摘时的大力震动;葡萄藤较原来种的更加疏松,控制其长势保持在同一高度,方便用机器修齐。

  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亩地靠人工,成本大概在1200-1500元左右,如果转型为机械化,根据宁夏和山东一些葡萄园的经验来看,一亩地的成本大概在600元左右,下降了多一半。“虽然前期的投入会比较大,但是从成本、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长远来看,向机械化转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效果好的话,下一步就要将原来的种植地也都改成标准化种植园,实现真正的机械化转型。”董事长富强说道。

  昌吉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甘寿春表示:“葡萄酒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大家有极大的热情去干事。”昌吉州政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的“十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下,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举办天山北麓产区香港推介会及参加国内重大专业展会等多项举措推动葡萄酒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正以坚实的步伐,在黄金纬度的画卷上描绘着属于自己的“紫色答卷”。那份扎根于新疆独特风土的匠心与执着,正让每一滴佳酿都拥有更醇厚的滋味、更响亮的名字。


本文内容转自中国日报网 ,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


责任编辑:
李玉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鲁ICP备14006480号
Copyright(C) 2000-2025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6480号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277号南山世纪华庭12栋2802室 邮政编码:264003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46535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