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盛大举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说了什么?对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发展又有哪些建议?本期《新商务周刊》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挖掘,并对其中的精彩内容做了延伸报道。

永宁县玉泉营,是宁夏葡萄产业的发祥地,从1984年宁夏农垦集团玉泉葡萄酒厂建立至今,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
如今,这里有10万亩葡萄园,是贺兰山东麓产区的核心区。
1984年,宁夏农垦集团开始在这块戈壁滩种植葡萄,这是玉泉营从荒凉变为绿野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产业也由此从这里起航,这个有历史的老地方因为葡萄园开始有了新的生机。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葡萄产业起起落落,始终没有大的起色。到了近几年,随着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局的多方努力,产区经营者的不懈奋斗,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开始了迅猛发展。
玉泉营作为最早的葡萄种植区,发展也十分迅速,这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葡萄产业,优质的葡萄园才是核心。而优质葡萄园的核心,就是优质的栽培技术,于是优质园的评选就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9年前,玉泉国际酒庄在建设葡萄园的时候就有着长远考虑,要以最高标准去打造。玉泉国际酒庄种植员陈进说;“葡萄品质好了,葡萄酒的品质也就好了,当时的目标就是酿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葡萄酒。”但是,因为当时栽培技术落后,这片园子虽然有着极好的风土,但一直没有真正发挥出风土的潜力。

玉泉国际酒庄葡萄园的改造,也从近几年开始了。由实验到推广经历了一个思维大转折的过程,因为优质的栽培技术刚开始认可度并不是很高。此次获得二级优质园的是其2号园,已有9年树龄,陈进说:“去年架型改造之后,我觉得这个树比以前更好了,离我们迈向世界级酒庄的目标又前进了一些。”300亩的葡萄园通过优质园改造,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陈进所说的架型改造,指的是“厂字型”改造,这是贺兰山东麓这几年主推的一种架型改造方式,适合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冬天埋土的风土特点,在管理上也有相当的便利性。
究竟比以前好在什么地方,让玉泉国际酒庄下决心去改造?获得二级园的秘诀又在何处?陈进说:“第一是葡萄的结果量不是很大,而品质却能够满足酒庄酒的高要求。”在冬剪时,只留两个芽以控制产量,一亩地枝条在8000个左右,产量在500—600公斤。
陈进骄傲地说:“好的葡萄酒就是七分种三分酿,现在葡萄质量非常好,我们酒庄这几年酿的酒经常得奖。”

另一方面,改造成“厂字型”之后,结果部位都在一道丝上,这样一来,果农干活时就很方便。“以前‘独龙干’式的架型需要从下边采到上边,现在果实就在一条线上,整整齐齐,好下剪子,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在葡萄地里干了一辈子活,现在倒是越来越好干了,新技术就是好。”在玉泉营住了20年的农民王雄说道。
“第二个是水肥一体化管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便捷性。”陈进说。
水肥一体化管理,来头不小,用的是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在葡萄园,把滴灌管子铺设在葡萄架的铁丝上,水和肥料一起,顺着管子的滴头直接进入葡萄的根部。
这样做第一是节省。原来用沟灌,需要雇人,需要开口子放水,水量还不好控制,很大的蒸发量加上低效的利用率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施肥的时候,人工施肥太费事,人工成本也非常高;机械施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肥料的吸收率和投放率不成正比,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滴灌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是田间管理方便,什么时候缺水,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完成原先复杂费事的工序,而且,放多少水也都能科学测算,这样,葡萄树就能很好地吸收水分和肥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进说:“我们因为‘厂字型’的改造,机械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夏季修剪就可以用机械,在一道丝上,机械可以控制,冬天的埋土也可以机械化完成。”
因为架型改造和水肥一体化的应用,玉泉国际酒庄在葡萄园的管理上有更明显的规范化。陈进说:“我们从葡萄出土之后,就进行严格的田间跟踪,对于农药配置、抹芽定枝、夏季修剪,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稳定的操作规范,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执行。”
这种管理规范在过去也许会有,但绝对不会这么精细。
陈进说:“我们的技术还要推广,现在只有这部分是‘厂字型’,其他1800亩园子也要陆续这样改造。我们十几年树龄的园子也可以进行平茬改造,很多人不解,认为我们的树平茬了,树龄会低,其实这对树龄没有影响,因为葡萄树的根系已经很发达了。”
作为贺兰山东麓优质园评选组组长,张军翔教授评价:“玉泉营这片园子已经非常成型,非常优秀,是老葡萄园改造的典范,也是新技术应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