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酒用葡萄产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1-12-06 11:55:24
来 源: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作者:
修德仁
  我国东部长城以南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酒用葡萄生产与鲜食葡萄生产比较,与国际上葡萄酒原料生产比较均已失去比较优势和比较效益。

  有“危”就有“机”,散装葡萄酒为主的“市场让出”必将加速我国消费群体的扩延,葡萄酒文化的传播,加速葡萄酒原料基地与葡萄酒产业的“西移”;我国以户为单位的分散型酒用葡萄生产与鲜食葡萄比较效益的下降,必将推动酒用葡萄生产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推动酒用葡萄生产向省工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粮食安全、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从西部大开发角度来看,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大力发展酒葡萄产业的历史新机遇已经来临。

  全球化使我国酒用葡萄产业受到冲击

  1、酿酒品种混合应用、酒用葡萄价格稳定期

  改革开放前,至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纯葡萄酒中加酒精、糖、水等添加物还是普遍现象;至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葡萄酒还是以干白葡萄酒为主。此阶段,酒葡萄品种为传统葡萄品种、原苏联品种、西欧酿酒品种的混合应用期。葡萄酒原料与鲜食葡萄也无明显价格差。

  2、“红葡萄酒”种植热潮、酒葡萄价格波动期

  3、葡萄酒“市场让出”、酒葡萄效益下降

  近10年来,我国葡萄酒进口大幅上升。据中国农业大学穆维松、冯建英提供的资料:2007年桶装葡萄酒进口单价仅为0.568美元/升,按当时美元与人民币比值(2007年12月31日为1:7.304,下同)折合人民币4.184元/升,每斤(500克)原酒为2.074元,按1.7斤葡萄原料酿制一斤葡萄酒计算,折合到每斤葡萄酒原料为1.22元,如果再扣除收购、运输、破碎、压榨、发酵、陈酿等加工成本,每斤原料价就更低了。

  4、鲜食葡萄“市场让出”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相比失去比较效益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美国“红提”热潮,其动因是我国大量进口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的“红提”葡萄。“市场让出”培育了消费者,也培育了栽培者的质量意识,最终推动了我国红地球葡萄的标准化生产。十多年来,国产红地球葡萄凡接近进口标准的产地批发价格一直维持在6-8元/千克。

  同样以2007年世界鲜食葡萄进出口价格为比照:2007年世界鲜食葡萄进口量为354.6万吨,进口额592千万美元,折合同期人民币为1669.48元/吨,即12.19元/千克,是同年进口的散装葡萄酒近3倍。

  十多年来,两红之一的红地球葡萄种植面积已突破150万亩,以红地球为主的出口量于2007年首次超过进口量。

  问题与建议

  1、综合评价气候指标,调整酒葡萄产业布局

  “人定胜天”与“地方利益”、政府“不当指令计划”始终困扰着我国酒用葡萄原料产业。大跃进时代“黄河故道”酒葡萄大发展及随后的几次起伏,70-90年代环渤海酒葡萄无序扩延和随后的退缩,都反映了“地方利益”“计划指令”而不顾自然条件优劣的盲目发展倾向。

  “中国波尔多”“黄金地带”崛起。笔者曾针对大陆性气候特点提出七、八、九三个月均温累积为60℃为干红葡萄区气候适宜区,降水偏多的某些葡萄酒产区仍在其内。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特别是抗病性较差的欧洲种酒用葡萄,又沿用结果部位偏低的篱架栽培模式,农药超标隐患更加突显。李华等提出酒葡萄生长季节干燥度等多项指标,对大规模酒葡萄原料基地西移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会有重要促进作用。

  酒葡萄的“西部大开发”。环渤海湾不少产区7月份温度偏高,葡萄酸糖比失调,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及耕地资源短缺,劳动力价格提升等原因,促进了一些葡萄酒厂葡萄基地布局的调整。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我国最大的几家葡萄酒厂——张裕、王朝、威龙等都在将世界著名欧洲种酿酒葡萄基地大举向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黄灌区等干旱半干旱区转移。

  2、改变原料基地与加工的二元化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葡萄酒厂的酒葡萄多来自于零散种植户的自由生产。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率低下和产、加、销分解,从而导致生产者价格低。据国际粮农组织的统计(2007):我国葡萄生产者的价格为460.31美元/吨(含鲜食),显然此计算中是不包含加工和鲜食物流增值的。法国生产者价格高达1872.84美元/吨,很显然,法国葡萄酒生产是一元化格局。无论是东部老产区还是西部新式产区,改变葡萄酒原料生产与加工的二元化运行机制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3、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澳大利亚属于葡萄酒新世界,也是向中国出口原酒的主要国家之一。从生产者价格角度衡量,澳大利亚生产者价格为512.62美元/吨(2007年),折合人民币每斤也只有1.87元。在夏天凉爽、不埋土防寒、大量使用机械条件下的澳大利亚,人均可管酒葡萄1公顷。因此,酒用葡萄的适度规划和尽量使用机械,实行机械化、简约化省工管理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参照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2004年)提出的“城乡收入均等所需要的土地规模”,在新疆,特别是在南疆的山前坡地夏季凉爽区,生长季节(4-9月)降水只有34.1毫米(库尔勒)和27.5毫米(和田),冬季也较北疆温暖,可通过灌水调控根域,调控生长结果关系,几乎可以免病害防治(注意普通虫害检疫),免繁复的摘心修剪,有条件对酿酒葡萄实施简约化栽培和部分使用机械,人均管理面积有可能达到30亩以上。

  4、生产不加糖发酵的酒葡萄原料

  “重产轻质”始终在困扰我国的葡萄酒产业,酒厂提出了按糖计价。据笔者对龙眼葡萄可溶性固形物与产量相关性调查,这种等差加价发,则以高产低质的酒葡萄效益为高。如何引导农民生产优质葡萄,仍是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疆有条件成为我国葡萄酒最大基地

  1、气候同源论

  根据瓦维洛夫种质起源与气候同源理论,新疆南疆应属欧洲种葡萄起源地(黑海、里海之间)同源气候型,应划入一区扩延区或二区。

  2、土地资源丰富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和田地区,在海拔1600-2400米之间,涉及十余乡镇的低山河谷带与山前戈壁带,年均温7-9℃,无霜期150天左右,>10℃活动积温3000-3500℃,最热月的月均温<24℃,年降水100-200毫米,夏季干凉,冬季又不太寒冷,仅山前农业耕地与山上草场之间就有500万亩以上非耕地可发展为佐餐葡萄酒基地。

  沿塔里木盆地的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田沿山地带不同海拔高度,都可以找到从干红型葡萄酒到甜型葡萄酒,从白兰地酒到起泡酒的各种葡萄酒的适宜地块。

  3、节水是关键

  上述所提葡萄酒适宜区均在南疆沿山各水系上中游,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的内陆河断流,湖泊萎缩、干枯,沙漠化十分严重。农业节水首当其冲。种植要水少、光合产能高、易于通过工程与农艺技术节水,大幅降低用水量的耐旱、耐盐碱的欧洲葡萄是西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生物节水的重要选项。

  在吐鲁番地区,可通过宽行沟植、膜下滴灌等,使葡萄亩用水量降至300mm以下,其要水量(亦称蒸散系数),即生产1千克干物质所需水量为0.4-0.6立方米;西北内陆区1立方米水只能生产0.21千克粮食,即生产1千克粮食干物质,要求水量超过5-6立方米,相当葡萄要水量的10倍,且酒葡萄可以不占现有耕地。

  我国每年要用2千多吨粮食酿制白酒、黄酒等,按1立方米产0.21千克粮食酿制的白酒,再折合成酒精量,则可酿制出52.5克酒精。在新疆南疆,1立方米水生产的葡萄酿制葡萄酒,折合酒精量472.8-588克,相当粮食的9-11倍。

  小结

  无论从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合理利用,还是从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经济效益、农民增收角度,新疆特别是南疆都适宜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经验及教训,吸收国际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精华,以市场为引导,做好区块规划,积极吸纳国内外企业与资金,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西部葡萄与葡萄酒产业。

  本文发表于《葡萄酒商务》2011年第9期

  版权所有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