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描写了出征将士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千百年来,这首边塞诗被广泛传诵,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酒香来自甘肃的河西走廊。
如今,昔日闻名世界的河西走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向着“河西酒廊”华丽变身。一个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世界有机葡萄酒绝佳产区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这一带常年干旱缺水,生态脆弱,植物品种稀少,结构单一。
然而,就是这片土地,竟是世界上最适宜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之一。北纬36度至40度,3000小时以上的日照,1500小时以上的有效积温,干燥的气候,取自祁连山积雪的灌溉用水,赋予了河西走廊葡萄酒自然天成,卓尔不群的独特品质。
正因如此,河西走廊被业界认为是中国仅有的几个能够出产高品质葡萄酒的地区之一,甚至有专家预言,这里极有可能是全世界高端有机葡萄酒的“绝版产地”。
河西走廊具有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和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底蕴。早在汉代,河西走廊就已经引进和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并拥有者国内其他产区所无法比拟的历史文化资源。历经千年之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滋润着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一路走来。
历史的车轮轰隆向前,改革开放以后,甘肃省的葡萄酒率先起步。自1983年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甘肃顺势而为,凭借产地优势,着力发展高端有机葡萄酒产业。
据统计,目前,甘肃已经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正在建设酒泉和天水产区,拥有酿酒葡萄酒种植面积24.51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15%,已成为酿酒葡萄种植大省。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区域内的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基本形成了葡萄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灌装的完整产业链,葡萄酒年产能达12万千升,培育了一批以莫高、紫轩、祁连、威龙、国风、皇台为代表的葡萄酒品牌企业。
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有专家估算,到2020年,国内葡萄酒年产量将达到272万千升,进口量将达到110万千升,合计382万千升,人均消费量将超过2升。这就意味着河西走廊葡萄酒业已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在此背景下,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主打“有机”和“高端”牌。2011年,甘肃省提出要坚持高端引领、品牌带动战略,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坚持走绿色、环保、有机之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葡萄酒产业做成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竞争,河西走廊如何突围?“有机”成为了最好的切入点。专家认为,河西走廊是生产优质有机葡萄酒的最佳地区。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迄今已开发的有机食品过千种,涉及粮油、果品、蔬菜、水产品、酒类等行业。真正有机葡萄酒应该是健康的、绿色的。
有机葡萄原料来自于有机葡萄园。在葡萄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比其他葡萄产业更容易实现有机化种植,从而保证了有机葡萄原料的高品质。
近年来,河西走廊多家葡萄酒企业积极实施有机葡萄酒生产工艺,从原料和工艺上真正做到有机,开创了一个个先河。紫轩已经成为国内唯一荣获国际国内“双有机认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莫高、威龙、祁连、国风君获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葡萄酒生产基地。
至此,甘肃全省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以振兴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恢弘篇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转型探索成就葡萄“酒廊”
河西走廊绵延1000多公里。如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已经有葡萄酒生产企业十余家。这些企业的成功,与其因地制宜,转型发展休戚相关。而这也折射着整个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轨迹。祁连酒业就是其中其一。
时钟拨回到1991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白龙江林区在合理经营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部分职工、家属和待业青年转产开发河西,兴办高效农业和生态经济型林业”的重大决定。
紧接着,1992年至1997年,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河西综合开发局在河西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机井、修路渠、营造农田林网,开垦良田数万亩,经历了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籽瓜等大田作物到种植苹果、啤酒花等经济林的历程。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这种常规化的农林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企业效益和职工收入整体较差。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河西综合开发局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提出了“一林一果加酿酒”的发展战略。从1998年起,甘肃从河北、山东等地引种种植酿酒葡萄50多个品种进行栽培酿酒试验,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兴建祁连万亩葡萄庄园。2001年,全套引进法国、意大利生产设备,建成万吨祁连葡萄酒厂,2002年发起设立了甘肃祁连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如今,这家企业已成功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产品体系,包括干红、干白、冰红、冰白、白兰地、利口葡萄酒等100多个品种。特别是冰红、冰白葡萄酒,酿造技术尤为独特,在葡萄经历了-7℃至-8℃冰雪的洗礼后,采摘、带冰压榨,百分之百葡萄全汁保糖低温发酵而成,填补了国内空白,多次荣获国际金奖。目前,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出口食品卫生注册。
事实上,祁连酒业的成功只是河西走廊向“河西酒廊”华丽变身的一个缩影。由钢铁企业酒泉钢铁创立的紫轩酒业,和白酒生产企业甘肃皇台集团创立的皇台葡萄酒都是探索转型,成功打造葡萄酒品牌的典型。
2005年,乘着酒泉钢铁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东风”,抓住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了,主推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2006年,紫轩完成商标注册,同年6月进入市场销售。
初入葡萄酒业的紫轩,抓住“河西走廊、北纬39.6°、葡萄绝版产区之一”这三大产区“卖点”,用独特、优质的用料选材来提升葡萄酒原料竞争优势,以无污染、无虫害、无农药的有机标准来彰显个性品质。祁连冰川融雪矿泉水,日照充足、温差大,唯一国际国内双重有机认证,以色列滴灌技术……一个个“名头”十足的竞争关键点,决定了紫轩自起步便具备了龙头“骨相”。
有了竞争“卖点”,还需“拔高”产品起点。紫轩从一开始就立足高起点,向国内国际行业最先进看齐,如种植基地+酒庄模式,产供销链条一体化;布局高端市场,产品高端化;体验营销酒文化,立足酒业观光游等,为“紫轩”的名牌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紫轩公司发挥后发优势,在企业框架搭建上具备成为标杆榜样的硬件基础:万亩无污染、无公害葡萄种植园,单体酒窖“亚洲之最”,进口法美顶级橡木桶7000只……
就这样,作为一个钢铁集团公司下属的非钢企业,仅仅五年时间,紫轩酒业就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
而皇台酒业则是在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武威自然资源优势和葡萄酒文化悠久的历史,历经十多年时间,通过自筹资金和上市募集资金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
目前,皇台酒业已建成万吨优质葡萄酒生产线和配套的1万亩葡萄基地,形成年加工优质葡萄酒1万吨,年产优质酿酒葡萄1万多吨的能力,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80多套和优质葡萄苗木10余种,研制开发的皇台干红、凉州干红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2006年,该公司顺利通过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为公司的科学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公司严格按照GB15037-2006葡萄酒国家标准质量要求、结合中国酿酒技术法规组织生产,所产的“凉州”牌凉州干红葡萄酒,皇台干红葡萄酒已进入国内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凉州”牌干红(干白)系列葡萄酒已被认定为“甘肃名牌产品”。
美酒飘香国内外市场
随着河西走廊葡萄酒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葡萄酒企业开始走出甘肃,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莫高葡萄酒在甘肃省内外市场已经占有了一定比例;紫轩葡萄酒被选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唯一指定专用接待用酒;祁连冰白葡萄酒成功打入了日本和马来西亚市场。
这与甘肃省对葡萄酒产业的精心培育密不可分。据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介绍,自2010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将全省葡萄酒产业确定为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举全省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力促发展。
2012年,在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刘永富和甘肃省商务厅党组的精心指导下,省酒类商品管理局、省葡萄酒产业协会组织产区7家葡萄酒生产销售企业,先后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东南沿海及西部地区的14个中心城市,并组团参加广东、天津、贵州、重庆、成都酒博会,开展“抱团走出去”推介营销、开拓省外市场系列活动。
此外,从2011年开始,甘肃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甘肃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特别是去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在会前,甘肃省组织全省主要葡萄酒生产企业“抱团走出去”,利用三个月时间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和东南沿海的11个省市,举办了河西走廊葡萄酒整体营销、招商引资、合作洽谈一系列活动,向400多家有实力的葡萄酒经营商进行了推介宣传。
其中,去年8月的葡萄酒节期间,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签订销售合同2.5亿元,比上届节会增长169.9%。其中,威龙公司新增客户200多家,达成意向销售额6000多万元,另有30多家经销商与甘肃省其余葡萄酒生产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莫高公司与北京、江苏、浙江等地新发展的32个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金额5600万元;国风公司与太原、西安新增经销商现场签订销售合同金额4050万元;紫轩公司与浙江六家重点经销商签订销售合同金额2200万元;威龙公司与全国重点市场新增客户签订销售合同金额5400万元;祁连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77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