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拂绿荒丘地 匠心酿造中国白—— 解码蓬莱澜岳酒庄的风土突围与产业引领之路
仲秋的蓬莱,晨雾如轻纱般尚未散尽,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便掠过澜岳酒庄的葡萄园。300 余亩缓坡葡园里,霞多丽、阿尔巴尼诺、克莱雷特等白葡萄品种的藤蔓沿着标准化架式肆意舒展。远处,几名技术人员手持土壤检测仪,在不同地块间穿梭取样、记录数据——这幅兼具自然野趣与现代科技质感的画面,很难让人想象,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嶙峋、坡度陡峭的荒丘。
作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蓬莱凭借独特的海洋性气候与风土禀赋,正奋力在白葡萄酒领域打破国外品种垄断与产区同质化的双重困境。而澜岳酒庄,正是这场“风土突围战”中最坚定的实践者。从2021年在一片荒地扎根起步,到如今建成国内领先的白葡萄种质资源圃、完成“从荒丘到优质葡园”的惊人蜕变,澜岳酒庄的发展轨迹,不仅是一个新兴企业的成长史诗,更是中国葡萄酒产业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移山填壑
荒丘蜕变的 “基建密码”
眼下,澜岳酒庄的酿酒葡萄采摘已完成克莱雷特的首年采收,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后续品种的采收工作。回望建设之初,这片土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站在这片荒地上,满眼都是齐腰深的杂草和裸露的花岗岩,卡车开进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磕碰到乱石或发生侧滑。”回忆起2021年刚接手地块时的场景,澜岳酒庄副总经理兼葡萄园经理冯家琪至今印象深刻。彼时,蓬莱产区虽已打响 “中国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名号,但林格庄村的土地条件复杂,要实现规模化、高标准的葡萄园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澜岳酒庄选中的这片土地,因坡度不均、乱石密布,曾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不具备建园条件”。
但正是这样一片“难啃的硬骨头”,成了澜岳酒庄践行“精准适配风土”理念的起点。为了让荒丘符合葡萄生长的核心需求,酒庄团队首先启动了“移山填壑”的土地整理工程——在2021-2022年间,累计调用大量工程机械,将坡度超过15度的区域进行削坡处理,把原本碎片化的梯田整合为连片缓坡地块;针对地下遍布的花岗岩巨石,采用“机械筛选+人工清理”的方式,反复作业多遍,最终清理出数百吨石料。这些石料并未被废弃,而是被巧妙改造成蜿蜒千米的生态水渠,既解决了雨季排水难题,又复刻了优质产区葡园的生态肌理,成为葡园独特的景观符号。
土壤改良则是更精细的“绣花活”。技术团队对地块进行分批多次取样,送往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全面分析,最终确定 “深翻松土 + 有机质补充” 的改良方案。他们用深耕机械将土层翻松至 80-100 厘米,去除直径 5 厘米以上的土块与碎石,同时混入有机物料,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优质酿酒葡萄种植的土壤标准。此外,团队还在葡园周边及低洼处铺设排水渠,确保雨季无积水,实现对葡萄园水分的精准管控,为葡萄根系的健康生长创造最佳环境。
经过 18 个月的系统改造,这片曾经的荒丘彻底焕发生机 —— 缓坡坡度被精准控制在 6 度,既能保证充足采光,又利于自然排水;土壤理化性能显著提升,为优质白葡萄的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 年起,酒庄开始分批栽种葡萄苗木;2023 至 2024 年,园中苗木长势均衡、成活率远超预期。截至 2024 年,澜岳酒庄已圆满完成 300 亩核心葡园的建设任务。
种质突破
白葡萄酒领先的 “基因密码”
如果说土地整理是 “筑好舞台”,那么优质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培育,就是澜岳酒庄在白葡萄酒领域实现领先的 “核心剧本”。蓬莱虽有独特的海洋性气候、适度的昼夜温差、海风调节及特定土壤矿物质组成,形成 “清新雅致、平衡爽净、细腻柔顺、馥郁悠长” 的风土特色,但长期面临 “抗病性差、风味同质化” 的潜在风险 —— 受地理位置及季风气候影响,产区雨热同季特征显著,若采收前遭遇高温高湿天气,极易诱发炭疽病等病害,可能导致葡萄品质波动与减产。
“要打破困境,必须从‘基因’上找解决方案。” 澜岳酒庄负责人表示,自 2021 年建园起,酒庄就确立了 “以种质资源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的战略,通过 “国内外合作 + 自主筛选” 的模式,构建起国内最丰富的白葡萄种质资源库之一。2022 年,酒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葡萄酒工程中心、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共同打造了 32 亩国家级优质葡萄种质资源圃。
截至2023年,该种质资源圃已成功引进保存葡萄种质资源 281 个,其中白葡萄品种占比 60%,红葡萄品种占比 40%,涵盖改良抗病品种、美洲种、欧亚种、中国山葡萄、刺葡萄等多个种群,种类丰富且特色鲜明。上海交通大学已为澜岳酒庄提供 200 多份葡萄品种的脱毒苗资源在圃内栽种,未来还将持续提供 300 份以上的核心葡萄资源。目前,澜岳酒庄资源圃中可进行商业试种推广及生产的葡萄品种已达 40 个,为后续品种筛选与产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引种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 “风土适配性优先” 原则。以霞多丽为例,团队在试验田连续三年对比了三个品系的表现,最终确定以品质优异的548品系为主,并搭配产量稳定的76和95品系进行科学混合种植,使葡萄酒整体评分显著提升。同时,酒庄还引进了伊斯卡皮诺和索雷利两个抗病性强的新品种,试种显示这些品种不仅发病率低、用药量减少一半,还降低了管理成本,酿出的酒果香清新、品质优良,已达到优质海岸白葡萄酒标准,为日后推广奠定了基础。
产区引领
从 “单打独斗” 到 “集群发展”
澜岳酒庄超越单一发展模式,正将自身实践转化为产区共享资源,致力于构建白葡萄酒的集群优势,并为蓬莱产区开辟出清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往,蓬莱产区以红葡萄酒为主导,白葡萄酒多处于 “配角” 地位,但澜岳酒庄通过详实的数据与扎实的实践证明,蓬莱的海洋性气候其实更适合白葡萄品种生长 —— 昼夜温差形成的酸度活力、海风调节带来的风味纯净度,能赋予白葡萄酒 “清新雅致、平衡爽净” 的独特风格,与产区风土特征高度契合,具备打造特色标杆的先天优势。
从全球消费趋势看,白葡萄酒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顺应这一趋势,蓬莱产区正推动品种结构从“以红为主、白为补充”向“红白均衡、特色突出”转型。依托澜岳酒庄的试种经验,产区将重点推广阿尔巴尼诺、小芒森、维欧尼、霞多丽、白诗南、长相思等优质白色品种,实施差异化培育并制定专属种植标准,打造“蓬莱白葡萄”系列特色单品,形成与红葡萄酒互补的竞争优势。2025 年,蓬莱产区已将白葡萄酒列为重点发展品类。
站在澜岳酒庄葡萄园高处远眺,林格庄葡萄种植带已初具规模。海风轻拂藤蔓,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从荒丘到优质产区、从单一酒庄到区域引领的蜕变与新生。四年间,澜岳酒庄不仅成功培育出多个抗病抗寒的优质本土品系,更以独特风土与科技创新让中国白葡萄酒跻身世界舞台。
未来,澜岳酒庄将依托种质资源圃战略平台,全面推进产区品牌化升级。重点实施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系统推广抗病品种与生态种植技术;联合发布《蓬莱海岸葡萄酒新品种规范》,强化地理标志认证体系,构建极具辨识度的产区标识;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增强消费者体验,助力蓬莱形成特色“海岸葡萄酒”品类,成为世界葡萄酒新坐标。
同时,酒庄将聚焦种质创新与产业协同,重点推进两大战略举措:一是联合权威科研机构开展抗病白葡萄品种的系统选育,突破品种瓶颈,填补产区核心种质资源空白;二是高标准建设公共隔离苗圃,打造标准化种质资源服务平台,显著提升产区引种效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国际抗病种质资源的引进与本土化选育,深化海岸风土的特质表达,通过"微酿世界"项目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引领产区高质量发展,向世界展现中国葡萄酒的卓越品质。
本文内容来自蓬莱海岸葡萄酒,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