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蓬莱,一位90后酿酒师有一个著名的“凡尔赛”:“我啊,离开家就是去酒庄那边生活去了。”家与酒庄的界限在他口中如此模糊,仿佛只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对他而言,酿酒从来不是一份需要“上下班”的工作,而是感知三餐四季的生活方式。他将蓬莱的风土化作一杯美酒,用青春点燃激情,他就是君顶酒庄年轻酿酒师刘兴凯,对风土的潜心研习与创新追求让他成为了最洒脱的新生代!

君顶酒庄酿酒师刘兴凯
天赋“少年”遇“贵人”
2017年,刘兴凯自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蓬莱,并于同年10月加入君顶酒庄,担任酿造车间酿酒技术员。选择加入君顶,一方面是出于照顾父母的考虑,希望离家近一些;另一方面,恰好在决定回乡时,班级群里看到老师转发的君顶酒庄招聘信息。由于大学时接触过葡萄酒,加上专业相关,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同学一起投了简历,并由此结识了面试他的总酿酒师邵学东与副总酿酒师张正文——这两位日后成为他职业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

参加全国首届白兰地品酒师职业技能大赛
入职后,刘兴凯从基层扎实起步,仅三个月便在烟台市葡萄酒品酒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第四名,展现出过人天赋。君顶酒庄对新员工实行轮岗制度,新员工要在酿造车间、技术部和化验室等多个岗位学习。这一制度不仅让新员工能够快速融入团队氛围,更是从生产、研发到质检进行了全流程学习,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且迅速的提升。酒庄也非常重视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涵盖酿造、品鉴、包材等多个方面,也常邀请外部专家授课,同时鼓励员工外出学习。其中,品酒是培训最多的一项,几乎所有与酒相关的岗位都必须参加年度培训。在车间一线的三四年时间里,他深入参与了从葡萄采收、发酵控制到成品装瓶的全流程生产实践,逐步掌握了工序中的质量控制、品鉴分析、微生物管理以及工艺创新等核心技能,也为之后的技术研发打下了基础。
2019年1月,刘兴凯开始担任技术处主任,2021年3月转任技术质量部经理及酒庄酿酒师,全面负责技术研发与质量体系建设。他秉持传统与创新并重的酿酒理念,持续推动工艺改进,已获2件发明专利、20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利用中早熟红葡萄酿造葡萄蒸馏酒的创新技术研发”项目荣获2020年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的另一项“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牵头自然葡萄酒的研发与应用,成功研发出自然干红干白新产品。

君顶酒庄海岸葡萄园 李岩伟/摄影
刘兴凯始终感念两位“贵人”的引领。 “总酿酒师邵学东作为酒庄的掌舵人,始终秉持“展现风土本色”的酿造理念,反对过度修饰。尽管已在行业取得很大成就,他仍坚持学习,常阅读英文书籍和专业资料,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副总酿酒师张正文则更注重工艺创新,时常提出独特想法并大胆尝试,推动团队不断突破。他们经常深入车间,尤其在发酵期几乎每天都会来到一线品酒、检查每罐酒的状态。我常跟在后面边看边学,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更感受到严谨的酿酒态度。”在他们的引领下,刘兴凯不断精进技艺,先后获 “烟台市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轻工行业技术能手”“全省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个人”“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称号,并受聘为“国家级葡萄酒评酒委员”“山东省白兰地评委”等。
君顶酒庄始终坚持以葡萄园为立业之本,重视品种资源,从源头做起,为高品质葡萄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小芒森、维欧尼、马瑟兰逐渐成为了君顶酒庄的特色品种,继而酿造出了颇具典型风格的君顶葡萄酒。红葡萄酒风格优雅、单宁细腻,果香层次丰富;白葡萄酒则果味纯净、酸度爽朗,展现出鲜明的风土表达。截止目前,君顶酒庄产品在英国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柏林葡萄酒大奖赛、IWSC、中国优质葡萄酒挑战赛等国内外赛事上已累计获250余项大奖。这些荣誉的获得,对刘兴凯而言,既是对他们酿酒工作的肯定,更是持续的鞭策,激励他在酿酒道路上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以更多元的表达展现蓬莱产区的独特风土。

荣耀时刻!代表酒庄捧回获奖证书
一场微醺,唤醒味觉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与葡萄酒朝夕相处的酿酒师,年少时竟对红酒“不堪其涩”?从初次品酒的皱眉,到毕业宴上那场酣畅的微醺,一杯酒,竟成了他味觉的成人礼。这段由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轨迹”,不仅唤醒了他的味蕾,更指引了他一生的方向。
在大学报专业这个人生关键选择上,刘兴凯和家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谈及最初的专业选择,刘兴凯回忆说,“我和父母都觉得食品安全是国家重中之重,现在社会对食品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从追求吃饱向吃好飞跃。于是,我坚定地选择了前景广阔的食品方向。”山东人的恋家情结让他最终选择了离家较近、专业性强的青岛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

作为年轻酿酒师,敢于探索风土的无限可能
刘兴凯提到,生物工程专业的学习范围非常广,主修课程包括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分离、食品工程原理、酿酒工艺学等。从啤酒、白酒到面包等发酵食品都有所涉猎。葡萄酒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它当时还是一门非常小众的课程。但正是这门课,为他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人生中第一次接触葡萄酒,就是在大学的品鉴课上。那时觉得无比新奇——原来喝一杯酒还有这么多讲究!我连杯子都不会拿,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持杯、如何观色、如何闻香、如何品味。课堂上还能尝到不同的酒,那是我对葡萄酒的最初认识,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大学记忆之一。”除了理论课的学习,刘兴凯和同学们还有机会到老师自己的小酒坊实习,亲眼见证葡萄酒从果实到美酒的诞生过程。这些实践让它对葡萄酒的认知从书本走向了现实。
刘兴凯的家乡蓬莱,是我国重要的海岸葡萄酒产区。怀着对家乡产业的天然亲切感,以及让所学“学有所用”的务实想法,在大三、大四选择导师时,他特意选择了学院葡萄酒方向的负责人程凡升老师。跟随导师的两年时间里,他在实验室品鉴了众多葡萄酒,也第一次认真尝到了来自家乡蓬莱的酒,比如君顶酒庄的产品。那一刻,“家乡”与“专业”完成了奇妙的连接。
但刘兴凯提到,其实早年时候他对葡萄酒并无好感。逢年过节看大人们喝得津津有味,自己好奇尝一口红葡萄酒,只觉得涩口,并不明白好喝在哪。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毕业聚餐那天——导师带来了好几箱青岛华东的干白葡萄酒,清爽易饮的口感让他一杯接一杯,不知不觉竟人生第一次喝醉了,还闹了些笑话。他说,这是一次味觉成长。从那以后,他才真正体会到葡萄酒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饮料,更是一种值得深入钻研的文化、一门科学,也是他与家乡之间一条无形的纽带。

君顶葡萄酒:海岸葡萄酒典范
“吃透”风土,拥抱未来
刘兴凯提到,蓬莱产区虽具备酿酒葡萄生长期长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雨热同季带来的病害防控挑战。近年来集中降雨时间延迟至8月下旬到9月上旬,恰逢葡萄成熟关键期,对果实品质构成较大威胁。“君顶酒庄始终以‘尊重风土,酿造体现蓬莱海岸特征的产品’为目标,建设完成智慧葡萄园数据监测中心,实现气象、土壤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智能分析,能对即将发生的病害提前预警,及时进行防治。同时“5416”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化肥减施增效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给予葡萄原料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君顶酒庄马瑟兰

君顶酒庄霞多丽

监测葡萄成熟度,精准规划采收
在高端维欧尼干白、博若莱风格新酒“白鹭”、蒸馏酒及白兰地的创新基础上,近年来自然酒也是酒庄重点探索的方向。刘兴凯透露,试验的自然酒以雷司令为原料,践行李华教授简约化种植理念,行间生草、控肥控药,野生酵母发酵,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并利用冬季自然低温进行冷稳定处理。2025年榨季刚刚开始,他介绍说今年酒庄持续推动新产品开发,尝试酿造更多风格迥异的葡萄酒。新产品的研发可以说是原料与工艺的最优选择。“我们深度参与种植环节,及时反馈酿酒指标,确保原料契合酿造需求。在普遍同质化的市场中,我们坚持凸显蓬莱产区的海岸特色:不追求高单宁、高酒精度或深色泽,而是通过细致表达风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君顶味道”。酿造中极力避免过度修饰,优化橡木桶使用方案,优先保留本真风味。葡萄酒的调配以蓬莱产区特征为指引,辅料选择注重酵母匹配,每年开展多批次酵母试验,挖掘本地原料潜力。”
谈及酿酒的乐趣,刘兴凯认为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未知性。“即使面对同一批原料,最终成酒的风味也充满变数,这种不可预测性非常吸引我。如何将葡萄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是始终驱动我的命题。在酒液成型之前,无人知晓结果,酿酒师所能做的,是将自己的理念与思考融入其中——正因如此,每位酿酒师的作品都独一无二。另一个令我着迷的特质是葡萄酒的千变万化。以雷司令为例,它既可酿成甜酒,也可呈现为年轻易饮、果香充沛的风格,经陈放后又可展现复杂的矿物感。同一品种,多元表达,这种可能性正是葡萄酒的魅力所在。”

登顶橡木桶,检查储酒情况
作为酿酒师,他说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见证自己酿造的酒被更多人享用。“当然,我们也常面临挑战,尤其是极端气候的年份。此时需通过工艺手段进行弥补,这也正是酿酒师价值的体现——若每年原料都处于理想状态,这份职业反而会少了一些深度。此外,产品创新同样带来持续挑战。面对市场涌现的新风格,他强调:“我们需找到适合君顶的产品方向。目前市场出现很多主打轻饮的“另类”葡萄酒,但我个人仍主张将传统葡萄酒作为基本,通过原料和工艺实现其不同风格,避免使用添加剂或果汁调配,不偏离酒庄定位与市场基础。”
对刘兴凯而言,酿酒师的核心使命是传递风土,将气候、土壤与人文交融于酒中。他认为:“作为酿酒师,应主动适应中国消费者口味,不必刻意追求高单宁、高酒精度与国际风格。蓬莱产区葡萄酒果香清新、酸度活悦,更契合中国饮食文化与市场需求。”当前中国葡萄酒市场整体承压,他观察到:“除社会因素外,也与葡萄酒文化中过多的‘条条框框’有关,其实葡萄酒本可更轻松地融入日常生活。对我而言,一款好的葡萄酒,首先应令人饮之愉悦。如果一款酒难以入口,便谈不上好酒。在我看来,只要有人欣赏,哪怕三五十元的酒也有其价值,但从专业角度,平衡感是优质葡萄酒的核心。”

打造一款新产品,本身就是一场最迷人的冒险
展望未来,他期待蓬莱产区能持续强化竞争力,引领山东半岛乃至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需以科技赋能生产、以文化提升价值、以政策优化生态。这需持续推动抗性品种培育、提升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开发贴合年轻消费群体和更多消费场景的产品,并借助短视频与直播等新渠道传递东方风土的故事。只有整合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深化文化认同,中国葡萄酒才能在全球化格局中占据真正的重要地位。作为土生土长的蓬莱人,我深爱这片土地,也坚信这里能酿出走向世界的佳酿——我愿继续为之努力。”

技术团队与新西兰酿酒顾问Peter Mackey交流种植与酿酒技术
后记:把生活,酿成酒!
谈起今年的创新尝试,他的眼中依然闪着光——这是一个对酿酒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更是一位将梦想融入酒庄生活的实干家。与他而言,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寄托。
于他而言,平衡工作与生活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生态度。“不要单纯把工作看作工作,而是视作生活的一部分,心态就会轻松许多。”他说得从容。当然,他也很清楚,“把工作看得太重不行,或把生活看的太重,耽误工作也不行。”他笑称自己离开家就是“去酒庄那边生活去了”,言语间透露出一种与酿酒相伴而生的日常感。这份从容,当然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一杯美酒,致敬美好生活
他自称“发福的追风少年”。曾经篮球场上的奔跑身影,如今更多穿梭在车间的发酵罐之间,手中的篮球也变成总是不离手的高脚杯。他说自己性格沉着稳重,敢于尝试却从不激进——正如他追求的葡萄酒风格,始终讲究平衡与醇厚。
他的妻子是一名医生,如今,家庭迎来了新成员,他已幸福地成为一名父亲。酿酒师这份职业忙碌起来常常早出晚归,但家人给予他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有趣的是,在他的影响下,全家慢慢开始接触葡萄酒,甚至能品鉴出酒中的细微差别。就连三岁的孩子,也学会了有模有样地举起杯子,笑着说“干杯”。
他是酒庄年轻一代的代表——踏实而不失朝气,传统却心怀创新。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既沉醉于风土与时间的语言,也致力于让葡萄酒走进更多人的日常。
本文图片、素材由刘兴凯及君顶酒庄提供,中葡网申延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