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切苏教授团队通过对意大利25个考古遗址出土的1700余粒古葡萄籽的研究,揭示了意大利从采集野生葡萄到人工培育酿酒葡萄的演变过程。这些跨越近七千年的样本显示,葡萄驯化始于约3600年前的青铜时代晚期。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籽形态接近野生品种,而青铜时代中期开始出现人工选育迹象。在撒丁岛Sa Osa遗址出土的青铜时代晚期葡萄籽中,45%已具栽培特征,表明此时人类已系统推动葡萄演化。研究提出两种起源假说:东地中海传入说与撒丁岛本土驯化说。该研究由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首次系统重建了意大利葡萄栽培史,但仍需多学科方法进一步厘清现代品种的精确谱系。研究成果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展现了意大利酿酒文化数千年的传承与淬炼。
意大利是拥有酿酒葡萄品种最多的葡萄酒国家,目前有640多个登记在册的酿酒葡萄品种。那么意大利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的栽培这些葡萄品种的呢?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意大利籍植物考古学家马里亚诺·乌切苏(Mariano Ucchesu)回答了这一疑问。
乌切苏教授与团队对出土于意大利25个考古遗址的1700余粒意大利古代葡萄籽进行深入研究,尝试通过追踪葡萄籽的形态变化还原意大利人从采集野生葡萄转向人工培育酿酒葡萄的全过程。这些古葡萄籽跨越了从新石器时代到中世纪的近七千年。研究表明意大利人驯化野生葡萄藤、有意识的人工选育栽培酿酒葡萄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可能从36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项研究的结果刊登在科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名为“追溯意大利培育葡萄藤的起源”(Tracing the emergence of domesticated grapevine in Italy)。

图源journals.plos.org
从那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050-1850年)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古葡萄籽形态较为接近现在的野生葡萄,它们颗粒较小、形状圆润,且种脐(种子表面的突起)较短。这表明那个时候的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得到野生葡萄,还没有开始有意识的种植、培育葡萄藤。直到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1600-1300年)古葡萄籽的形态开始出现变化,说明人类可能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有选择的培育葡萄藤。
研究发现,按年代排序的古葡萄籽出现显著的形态变化是在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300-1100年)。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这一事时期撒丁岛Sa Osa遗址水井中出土的葡萄籽发现,45%的样本葡萄籽已带有人工栽培的特征痕迹。相较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晚期的葡萄籽在长度和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研究人员推测,正是在青铜时代晚期,人类通过选育栽培推动了葡萄品种的演化进程。

图源journals.plos.org
乌切苏教授团队表示,关于意大利种植酿酒葡萄的起源存在两种假说:“第一种理论认为酿酒葡萄是经由东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传入意大利。撒丁岛的古老部落曾在青铜时代购买过来自岛外的铜器,人工培育的葡萄可能是通过这些贸易渠道传入撒丁岛。第二种理论则认为,撒丁岛的原住民自主择选当地的野生葡萄(该品种至今仍生长在撒丁岛上)进行人工栽培,从而开始了驯化野生葡萄的漫长进程。"
也就是说,从距今3600多年前起,亚平宁半岛上的古代居民就已经开始主动培育酿酒葡萄。“现在人们喝到的每一口意大利佳酿,都是几千年葡萄驯化培育历史的结晶。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付出历经时光的淬炼,最终在唇齿间绽放。”乌切苏教授总结。

图源journals.plos.org
这项研究由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Horizon 2020)资助,并得到CNRS-ISEM研究所和许多众多意大利学者的合作支持,首次详细重建了意大利葡萄栽培起源历史,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欧洲背景中。
尽管这项研究填补了意大利葡萄品种进化史的部分空白,但现代意大利酿酒葡萄品种的精确谱系等疑问依然未能全部解开。研究团队希望未来能够采集更多信息,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包括几何、形态测量学和古遗传学分析等方式,为意大利多姿多彩的酿酒葡萄品种宝库描摹出确切细致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