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葡萄酒(第三十四章)从古典时代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遗失的葡萄酒(第三十四章)从古典时代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第十七幕·欧洲人拓殖记(一)——拉美的百年孤独。
第十七幕·欧洲人拓殖记(一)——拉美的百年孤独
自15世纪开始,欧洲国家先后进入到海外拓殖的行列,这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法国、荷兰、英国也参与其中。殖民者在新的土地上奴役土著,发展特有经济。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欧洲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展开向殖民地移民的政策,相比于最初探险家们带来的枪炮,伴随移民而来的除了整套欧洲的文明:宗教、行政体制、生产技术、学术知识和生活习惯以外,还有土著居民闻所未闻的疾病——天花,大量土著由于染上这种疾病而死亡,其他土著则由于殖民者大面积兼并土地而丧失了立足之地,过着牲口不如的生活。新的土地上欧洲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殖民地的欧洲特色也越来越浓,葡萄酒的新世界在殖民地欧洲化的过程中孕育着。

由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早期对于美洲的拓殖主要在今天美国南部的中美洲和南美洲,这些以拉丁语系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所建立的殖民地统称拉丁美洲。关于拉丁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起源,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他们来自亚洲,属于蒙古人种的一支。至于他们如何来到美洲大陆,最可能的推测是大约四五万年前他们经西伯利亚来到了亚洲东北角的白令海峡,当时的两次冰川期让海平面下降,海峡变浅,这些原始的狩猎人于是跨越海峡来到了北美洲,并逐渐南移,在整个美洲大陆生息繁衍开来。直到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土地上已经发展出灿烂的古代美洲文明,他们建立起城市和国家,行政组织高度复杂,人民拥有自己的宗教,而且在文学、数学、天文历法和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其中最为发达的古代拉丁美洲印第安文明有三个,分别是玛雅文明、阿兹台克文明、印加文明。上图为玛雅文明(上左)、阿兹台克文明(上右)、印加文明(下)在欧洲人拓殖以前的城市复原图。
哥伦布没有在拉丁美洲找出多少财富,他所发现的土地在后来也被证明了不是亚洲。西班牙王室因此在以后一段时间虽然还往拉丁美洲不断派遣探险家,也对发现地进行征服活动,但国家依然把开辟香料贸易新航线作为航海的头等战略。麦哲伦的船队是这一时期西班牙王室 派遣的唯一完成环球航行并找到亚洲的船队,然而,这次航行证实了向西航行虽然同样能够到达亚洲并带回香料,但相比于葡萄牙人所开辟的航线其实花费时间更多,路途也更加艰难。恰在此时,西班牙探险家在拉丁美洲发现大量金银,并报告国王说新大陆上所能够带来的金银财富将远超过香料贸易所创造的财富,于是西班牙开始专注于拉丁美洲的征服与殖民活动。
西班牙人征服拉丁美洲的手段卑劣而残忍,他们在拉丁美洲所获得的金银也确实惊人(详见前期的第三十一章——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此外,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了两个总督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和秘鲁总督辖区,管理范围基本涵盖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美洲和南美洲。除了对金银的开采,拉丁美洲优越的自然气候也有利于许多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以甘蔗、咖啡、棉花、烟草为主的经济作物纷纷在当地种植起来,大量印第安人被抓进种植园劳作,后来由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西班牙人又从非洲引进黑人做奴隶,凭借榨取印第安人和黑人血汗,种植园经济在殖民地生根发芽了。

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主要专注于掠夺当地物产,通过买卖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并榨取他们劳动力(左上),淘金(右上)、种植经济作物(左下)和制作一些低级但欧洲缺少的产品如染料(右下)成为当地主要殖民活动。
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面对航海技术遥遥领先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生怕这位近邻染指他们心目中的“印度”,而葡萄牙人自然也不愿意眼睁睁让近在咫尺的好处溜走,双方就新大陆的探险权和所有权一直争吵不已。1494年,两国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达成一致,由教皇划分了两国海外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由此两国瓜分了拉美。这导致除了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落入西班牙的掌控,而葡萄牙人在1500年发现巴西,最初仅仅是把巴西视作一个海岸据点来对待。西班牙在其它地区拓殖暴富也让葡萄牙人红了眼,于是开始在此设立都督辖区,进行长期殖民。葡萄牙人在这片土地上引入了小麦、甘蔗、葡萄树和牛,目的是为了让殖民者长期居住,而殖民地经济模式和西属殖民地如出一辙,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榨糖厂,对于劳动力的征用,葡萄牙人较西班牙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非洲引入上百万的黑人从事制糖业,再将蔗糖运往欧洲,高价出售。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教皇子午线由此产生
葡萄树的引入让拉美本土的葡萄酒开始生产,过去这片土地上酿酒的原料是龙舌兰。由于拉美优良的自然条件,葡萄树也开始在各个地区被小面积栽种了,人们发现酿造出的葡萄酒品质并不亚于欧洲葡萄酒,这意味着这些殖民地本可在殖民早期就能够发展出一定的葡萄酒经济,但实际情况是这时葡萄酒的酿造更多是仅仅是为了殖民地人自己消费,酿酒业一般是以小型作坊的形式存在。因为对于欧洲本土来说,葡萄酒不是稀罕物,拉丁美洲同等面积的土地用来栽种甘蔗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用来栽种葡萄。为了保护宗主国葡萄酒商的利益,西班牙竭力破坏秘鲁和智利的葡萄园和酿酒业,葡萄牙甚至在后来直接禁止巴西境内酿酒,人们若要饮用葡萄酒,还得从宗主国进口。其实,不仅仅是葡萄酒,其它重要的日常用品如盐、胡椒、烟草、火药甚至纸牌,其专卖权都在国王手中,他们把这一特权交给商人承包,在从中抽取巨大利润。宗主国这种人为对于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榨取和进出口贸易上有意识的规划不单限制了当时拉丁美洲葡萄酒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各地区经济结构单一,这是在后来众拉美国家独立以后纷纷长期处于农业国地位并且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在南美洲,阿根廷的葡萄酒业在殖民时期受到了垄断保护,但在独立之后其本土市场也随即受到了来自欧洲物美价廉的葡萄酒的猛烈冲击。
长期的殖民统治让殖民地的移民在此扎根,他们的后代对于宗主国已经没有过分的依赖,而西班牙对于拉美殖民地的种种限制政策也越发激起本地人的不满,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北美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入,越来越多的土生白人贵族开始萌生独立意识,他们公开宣称自己是美洲人而不是西班牙人。1807年拿破仑入侵伊比利亚半岛,直接触发一系列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人民通过发动一次次武装起义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统治,阿根廷(1816年独立,时称布拉普拉塔联合省)、智利(1818年独立)、墨西哥(1820年独立)、秘鲁(1821年独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年独立,包括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中美联合省(1823年独立,包括今天的危地马拉、萨尔多瓦、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1825年独立)先后宣告独立。相比于西属殖民地的武装独立,葡属巴西的独立相对和平,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并占领了其首都里斯本,国王若昂六世搭英国军舰来到巴西行政首府里约热内卢,并在此经营巴西13年。1821年若昂六世返回葡萄牙,留下摄政的王子佩德罗受到当地财团与贵族的支持,在第二年宣告巴西独立。
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并没有获得长期和平发展的机会。由于殖民时期长期以来受宗主国种植园经济计划的影响,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经济结构畸形。独立浪潮刚结束时,各独立国之间还没来得及划出准确的边界,这导致拉美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同时美国和欧洲也频繁插手拉美事务,一方面,他们发动战争,侵占新独立国领土,如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夺走德克萨斯,另一方面,因为拉美本土资源过于丰富的缘故,19世纪下半叶欧洲和美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纷纷对拉美各国进行资本输出,拉丁美洲成为了这些工业化国家的原料基地,本地优势资源产业如矿产品、石油、橡胶产业成为国外资本家重点投资对象,这虽然让各拉美政府短期内发了一点小财,但代价却是本国经济的极度不健康发展。相比之下,位于美洲最南端的智利和阿根廷离欧洲和美国最远,所受外部不良影响较少,因而国内产业发展相对其它拉美国家还算全面,这两个国家的葡萄酒产业因此获得了一丝生存空间。到19世纪80年的,智利全国的葡萄酒厂大概有30家,差不多每2.5万平方公里(即今天1.5个北京市的面积)内就有一家葡萄酒厂。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拓殖以及殖民统治时期,整个拉丁美洲肯定不止智利和阿根廷的土地上拥有葡萄园和酿酒厂,但经过历史浪潮的筛选,只有智利和阿根廷的葡萄酒产业存活了下来,但就算如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国家重点扶植的产业并非葡萄酒行业,这两个国家的葡萄酒在当时也只能算是一种十分普通的饮料而存在于市场。

包括葡萄酒在内,今天拉丁美洲的一切近现代文明是以整个古拉美文明的彻底毁灭和当地居民的大批灭绝为代价的,葡萄树,这一作物在当时披着天主教的神圣外衣被引入这片土地,从她的枝条扎根、再到结果,直至最后酿出鲜美的葡萄酒,人们歌颂她,并在今天饮下这杯佳酿,而后在这片土地上熏熏然载歌载舞,看似已经完全忘却了这片土地上百年的沧桑与孤独。
(本文作者:李斯屿,现于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攻读葡萄酒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