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葡萄酒(第二十五章)——从古典时代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遗失的葡萄酒(第二十五章)——从古典时代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为您讲述十字军东征的故事。
第十一幕·以耶路撒冷之名——十字军东征(一)
进入11世纪,维京人和马扎尔人在欧洲总算消停了下来,虽然整个欧洲大陆还处于一个行政分裂状态,但是各王国或城邦的人民在思想上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天主教,在精神层面,整个欧洲是一片和谐的,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自蛮族入侵以来教士们对于文化的垄断和宗教本身对各阶层人们普适关怀魅力,大量教士参与到教区管辖工作中,而还有一些教士则远赴未开化处,在当地传教布道。另一方面,中世纪历史上伟大的国王或皇帝如矮子丕平、查理曼以及奥托大帝与教皇合作的成功典范使得后世国王们纷纷仿效他们的政教同盟路子,而1077年的一幕君权与神权相互较量的大戏:西方天主教世界实力最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对于教皇的妥协(参见前期第十一章基督教文明),表明了君主自己承认教皇有权决定他的皇位的正当与否,这对教皇权威的巩固起到了无以复加的作用。

正是自中世纪早期以来,大批基督教士不辞艰辛,不惧个人安危,远赴蛮族人部落的传教布道行为,使得中世纪的欧洲各民族普遍皈依基督教,这对欧洲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左图:“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逝于604年)前往不列颠改造异教徒盎格鲁——撒克逊人。
右图:圣卜尼法斯(St. Boniface, 约675-754)远赴莱茵河东岸,劝说当地说日耳曼语演的巴伐利亚人、图灵根人等民族改信基督教。
自公元7世纪以来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和扩张让天主教世界感到外来的危机即将到来,西西里岛和北非的穆斯林海盗随时可能出现在意大利半岛,他们对于教皇国的打击最直接也最强烈,教皇手中缺少强大的军队,鼓动西方贵族组织军事力量,发动“圣战”以保证教皇在天主教世界的世俗权威很有必要。
机会说来就来,根据《圣经》记载,耶路撒冷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是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地。罗马帝国和后来的拜占庭帝国先后统治此处长达600多年,4世纪,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耶路撒冷变成了一个基督教中心,著名的圣墓教堂在那时建立。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出现,并随着阿拉伯帝国兴起,此后耶路撒冷成为其要征服的第一个目标,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穆斯林认为真主使者穆罕默德在此升天。穆斯林在636年击败拜占廷军队,并于638年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在穆斯林统治耶路撒冷早期,他们对待这一地区的基督徒总体是宽容的,基督徒可以建造教堂并依照自己的法律生活,欧洲人可来圣地朝拜。但进入11世纪以后,耶路撒冷先是被穆斯林洗劫,圣墓教堂被捣毁,然后耶路撒冷又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占领,他们不仅取代原有的伊斯兰国家接管这片土地,对近邻拜占庭人频频发起进攻,还极力阻挠远道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基督徒。

伊斯兰文明对于基督教文明的打击远远不止在军事方面,事实上,自7世纪初伊斯兰教建立以来,伊斯兰国家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一直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巴格达一度是汇聚东西方文明的中心,这里长期以来吸引着大批欧洲基督教传教士和学者前来学习(参见前期第十三章伊斯兰文明)。
1091年,被塞尔柱土耳其人逼至绝境的拜占庭皇帝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出求援信,教皇以此为契机,于1095年号召西欧的封建领主组建十字军,对塞尔柱土耳其发起宗教战争,以保护正在东部受异教徒迫害的基督教兄弟。此后,西欧国家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时间长达200年。1099年,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克,打着正义旗帜的十字军骑士在城内大肆洗劫,并屠杀了近十万人(也有说七万,根据十字军自己的记载,耶路撒冷城内的鲜血已经没过了人们的膝盖)。起初的战争仅仅为收复被穆斯林异教徒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随着战争的深入,战争的动力不再是单纯的宗教热情,还有东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诱惑。早期的十字军大多来自法国,那里有全欧洲最英勇的骑士,作战丝毫不输于穆斯林骑兵,他们在所征服地建立国家,这些地区成为了天主教世界当时对抗伊斯兰文明的军事、文化和商业前哨,意大利商人们见有利可图,于是将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葡萄酒大量带到了这里,随着战争在各地传播。

左图:教皇乌尔班二世手持十字架正在发表著名演说《拯救圣地演说》,煽动欧洲的君主和领主们组织十字军进行东征,这位来自香槟地区马恩河畔一个贵族家庭的教皇毕生以重振教皇权威为目标,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右图:整装待发的十字军骑士,由于中世纪中期的西欧贵族开始实行长子继承制,许多不是长子的贵族骑士不能继承遗产,他们带着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加入十字军,最终没有回去欧洲,他们的家长们希望自家的子弟在战场上获得上帝的庇佑,于是把一部分葡萄园慷慨捐赠予修道院,由此修道院对葡萄园的控制与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

前四次十字军东征路线图,可以说历次十字军所到地区,随之而来的意大利商人不仅带来了后勤补给葡萄酒,而且在重要地带设立贸易站。
八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各有胜负,总的来说,到了东征的后期十字军已然屡战屡败,东征在1291年宣告终止。然而论及这几次十字军东征对于中世纪葡萄酒文明的影响而言,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东征意义重大: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8年):受西多会的圣伯尔纳(参见第十八章法国葡萄酒文明史勃艮第篇)劝说,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组成联军远征。此次东征无功而返,却成为埃莉诺与路易七世离婚的一大导火索(参见第十九章法国葡萄酒文明史波尔多篇),二人离婚以后埃莉诺携阿基坦地区(包括了当时著名葡萄酒产地拉罗谢尔和波尔多)改嫁后来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而路易七世则另取香槟伯爵女儿。

中世纪传奇女性艾莉诺,关于她的离婚案以及对葡萄酒历史的影响在章已有详细讲述,而这次离婚的导火索正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3年):这次十字军组织者为中世纪欧洲三位大名鼎鼎的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Ⅰ, the Lion-Hearted, 1157-1199),法王“尊严王”腓力二世。这次出征,十字军中最有实力的领导者巴巴罗萨在征途中首先溺水身亡,他的意外去世直接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掉头回国,十字军的领导权落入英、法手中,也使得神圣罗马帝国的后继者们在仓促间承担起帝国重担,倘若历史给巴巴罗萨以更多时间,让这位伟大的皇帝腾出精力整顿帝国内部事务,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的分裂或许可以避免,而法国的崛起则不会那么顺畅。理查一世是埃莉诺和亨利二世第二子,他从小在阿基坦公国长大,而腓力二世则是路易七世在与埃莉诺离婚后同香槟伯爵之女所生,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早前曾是亲密的政治盟友(由于路易七世与亨利二世的恩怨,法国人不断挑拨亨利二世那些居住在法国境内的儿子们与他们父亲的关系,希望借此分裂亨利二世统治,而埃莉诺本人被亨利二世对于阿基坦地区统治的不断干涉所激怒,也在后来不遗余力地鼓动自己的儿子们反对亨利二世,查理一世和他的兄弟们便曾联合起来反叛他们的父亲),然而,这种盟友关系在理查一世成为英王之后开始改变,东征期间,他先是解除了与腓力二世妹妹的婚约,二人随后在作战意见上的不和导致腓力二世率队回国。腓力二世回国之后开始策动理查一世的弟弟约翰(即“无地王”,埃莉诺与亨利二世所生第五子,由于亨利二世把在法国领地已经全部封给了约翰的兄长们,所以约翰被亨利二世戏称为“无地王”,“the Lackland”)抢占他哥哥的土地,理查一世此时在前线正与鼎鼎大名的伊斯兰世界英雄萨拉丁(Salah al-din, 1137-1193)激战,在听闻后院起火的消息后他立即回国,不幸的是他在回国途中落入巴巴罗萨之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Henry Ⅵ, 1190-1197年在位)之手,成为俘虏,直到英国支付了巨额赎金,他才被放还国内。回国后的查理一世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治理国家方面,反而对英国贵族大量征税用于对法国开战,最终死于战场,年仅42岁。巴巴罗萨和查理一世的去世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法王腓力二世,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继任者或者短命或者年幼,根本不是腓力二世对手,而理查一世的继任者“无地王”约翰缺少他哥哥的军事才能,却延续了理查一世的施政方针,对法国大量用兵,在英国国内强制征税,最终结果是法国大量领土落入腓力二世治下,仅剩的阿基坦地区在名义上还是法国国王所赐土地,1214年,腓力二世在布汶击溃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法国此时在欧洲各国中威望空前,而英国国内贵族则不堪忍受约翰频频征收重税,纷纷起义,最终于1215年强迫约翰签署《大宪章》。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欧洲三巨头各自的结局:
左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在行军途中不慎落水溺亡,壮志未酬。
中图:英国国王 “狮心王”理查在东征结束后开始对法国用兵,在取得很多场战争的胜利后,一次视察工事时不慎中箭,几天后由于伤口感染死亡,临死前他释放了对自己射箭的士兵。
右图: “尊严王”腓力二世在有生之年成为欧洲霸主,法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始走向强大和统一。
(本文作者:李斯屿,现于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攻读葡萄酒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