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发布日期:
2015-02-11 09:43:10
来 源:
国家地理中文网
作者:
撰文:颜竹 摄影:杨昶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寂静尼雅

  尼雅之地,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精绝国所在地,东汉时被并入鄯善国的版图,曾一度复国,终消失沙海,消失原因仍是未解之谜。水可能是最致命的因素。源自昆仑山冰川的尼雅河在沙漠边缘开辟出一片绿洲,养育了昔日的精绝子民,使该地担当起丝绸之路交通要冲的重任。“尼雅遗址”即因此河而得名。1901年,英国人斯坦因初涉尼雅,面对古河道两侧散落分布的民居、佛塔、寺院、工坊、果园,当也为这条河的生命力感慨吧。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卡巴克·艾斯卡尔村的居民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沙漠边缘的宁静村庄

  今日的尼雅河水已经无法到达北方深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遗址当中,绿洲止步于民丰县附近。我们从民丰县出城,初时尚见沙漠公路两边大片湿地,草虽枯黄,却也茂盛。愈向北行,水流渐少,植被渐稀,绵延的沙丘袒露出来。行进约80公里处,我们就到了沙漠边缘最后一处小绿洲——卡巴克?艾斯卡尔村,也有人简而化之直呼“尼雅村”。村中的许多房子仍为“木骨泥墙”结构,有的地方泥土剥落,露出红柳枝条,房前屋后的空地中有羊群和当地特产黑鸡懒散地遛跶。也有一些砖砌的新房,是政府免费盖的。除了大喇叭中回响的维族歌曲,村里人并不多,我们六辆车的到来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遗址守护者卡斯姆

  身穿军大衣、带着皮帽子的村民卡斯姆正在等我们。1997年开始,作为尼雅遗址的守护者,每两周都要进入遗址巡查一次。尼雅遗址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1988-1997年的中日联合调查发掘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所以遗址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规模宏大。对卡斯姆来说,巡查一次得几天的工夫,骆驼、沙漠摩托车是他的工具和伙伴。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驰骋沙漠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尼雅遗址文保碑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枯树黄沙

  出了村头的清真寺不久,就看到了尼雅遗址的文保碑,人不由得激动起来。实际上,从这里到遗址的中心佛塔处还有30多公里的距离呢,刚开始还可见到活的死的胡杨林、骆驼刺和成片的麻黄草,甚至还看到一只飞奔的黄羊,但景色渐渐枯燥,除了沙丘、红柳包、受水和风力侵蚀形成的沟壑,再无其他,人开始失去方向感。越野车翻过一个又一个沙丘,仿佛永无止境,我坐在车后,上下颠簸,前俯后仰,颇为辛苦。想想前人只能徒步或乘骆驼进入沙海,面对缺水和烈日,恐怕辛苦百倍吧。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中心佛塔

  终于,位于尼雅遗址中心位置的标志性建筑——佛塔出现在眼前。我们的营地就驻扎在其西部几百米处。与喀什的莫尔佛塔相比,这个佛塔并不高大,残存高度只有六七米左右。与早期图片对照,佛塔显然在近年被维修加固过。但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后,这片古代河流三角洲中现存最为“高大”的建筑显得脆弱不堪、岌岌可危——塔中原藏有佛经,因遭盗掘已半面中空,摇摇欲坠。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一处小型寺院遗址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木雕菩萨

  东汉以后,佛教已成为精绝人的主要信仰,高僧地位颇高,甚至可作为使节出使于阗。我们参观了佛塔附近的一座佛寺遗址,这里曾出土了四尊木雕菩萨,现藏于新疆考古所和自治区博物馆。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工坊遗址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遗址上散落的陶器碎片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陶器上的独特纹饰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芦苇编织的外墙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简单的斗栱构件,现藏新疆考古所。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树木环绕的蓄水池遗迹

  断梁、立柱等建筑遗迹是尼雅遗址中最常见的景象。精绝人的房屋以胡杨木、红柳条为主要材料,粗大的胡杨木地栿、立柱、大梁纵横榫接,支撑起主要框架,再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墙上敷泥,更高级的建筑会在泥上加抹白灰、画图案,有些建筑墙外再编织篱笆,阻挡风沙。这种“木骨泥墙”的做法流传至今,如我们之前在“尼雅村”所见。建筑外多有树木,避沙遮阳、保持水土。一些大宅的附近还有蓄水池,可灌溉农田。在考古所,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几个斗栱构件,两端雕刻了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涡卷形纹饰,表明精绝人在中原建筑影响下所作的改变。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沙地中半片木牍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佉卢文木牍,现藏于新疆博物馆

  大量木质简牍是尼雅遗址中最为著名的发现。国王的谕令、官方文件、信件、法律文书、籍账甚至文学作品和佛经都以这种方式得以记载保存,以佉卢文(中亚古代一种死文字)为主,也有汉文。斯坦因当年就是因为偶然发现的一块写有佉卢文字的木牍而决定深入沙漠前往尼雅遗址的。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尼雅出土的佉卢文简牍多达1000多件。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株距整齐的葡萄园遗迹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葡萄根木遒劲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埋在土里的巨大陶罐

  在遗址南部的古河岸边,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葡萄园遗迹让人眼前一亮,1700多年前的葡萄根木匍匐在地,行距株距相当整齐。在精绝国,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确实值得大书一笔,这是一项重要的主导产业,几乎家家都掌握了酿酒技术。一些简牍文书清晰地记载了关于当时葡萄园买卖、转换、抵押和酒税管理的案例。卡斯姆走到葡萄园中间,扒开一处沙土,一只大腹陶罐的上部露了出来,这也许就是精绝人用来存酒或者发酵的器皿。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贵族墓地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讨南羌”锦片,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应为同一件织物,现藏新疆考古所。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王”字陶罐,现藏新疆考古所。

  1995年发掘尼雅1号墓地是当年的考古盛事,奢华的丝织品、饰品、用品都表明了墓主人的非凡地位。“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王”字陶罐等激动人心的文物都出自于此。只是今日空留黄沙白骨,零碎陶片,令人唏嘘。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精致时尚的钩花皮鞋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尼雅葡萄酒与尼雅佛塔相遇
  

【中国葡萄酒探源⑱】穿越千年,探寻尼雅神秘之旅

  难忘的旅程


  综观整个20世纪,从最初斯坦因对尼雅遗址发现和数次发掘,到最后十几年间中日共同考察队对遗址进行的持续、广泛、周密的调查和发掘,尼雅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过去我们总是为那些出土的精美文物发出一声又一声的赞叹,实际上深处沙漠腹地的遗址本身就是最令人赞叹的奇迹。将离开遗址的那天正午,我们在佛塔前方的沙地上,开了几瓶葡萄酒,庆祝这一难得的探寻之旅。葡萄酒名为尼雅,在尼雅遗址的冬日暖阳下慢慢饮啜,确有穿越之感,尽管古人与今人的酿酒方法也许迥异。历史犹如美酒,层次丰富,又若隐若现,需要你感官大开、小心翼翼、集中全部精力甚至智慧去细细品味。精绝国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需要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吉光片羽中细细追寻。【中国葡萄酒探源系列报道⑱】

责任编辑:
申延玲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