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茨中位于德维公路距德钦县城80公里处。茨,村庄的意思,中,藏语,六的读音。民国时期该村伙头管辖六个村庄,故名。
茨中居民主要为藏族、纳西族。该村梯田重叠,绿树成荫。茨中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素有“德钦粮仓”之称。每年春季以后,茨中便是满山茶果争妍斗奇,空中香气馥郁清爽。沁人心脾。茨中天主教堂就位于茨中村。茨中天主教堂原设于茨中村南约十五公里的茨姑村,于清同治六年(1876年)修建。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德钦县境内发生驱洋教运动,德钦县及西藏盐井、芒康的僧俗各界群众对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中国藏区对清朝政府丧权辱国崇洋媚外义愤填膺,他们放火焚烧了茨姑教堂。这就是史称的“阿墩子教案”。教案结束后,教会提出划茨中土地作为赔偿的要求,清政府迫于压力而应允。
教会用榨取与当地老百姓及清政府的巨额赔款金于1909年破土动工修建茨中教堂,历时10年方竣工,建成后即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礼堂。教会还曾在此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修女院,这些房舍至今保存完好,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又拨款对教堂的房舍进行了维修。

茨中教堂的建筑布局是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的,可谓中西兼容,主次得体。这些建筑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窖、花园、菜园、果园等,称得上结构紧凑,独具匠心。原大门还筑有外围墙,院内辟花坛、植果木,风雅别致。这座具备法式建筑特征的教堂,坐西向东,整体构成一个十字。台阶及如意踏垛高出地面1.3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门廊上再砌起了三层钟楼,高达20米。
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用四颗内柱和12颗外贮承托,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登上顶楼,茨中景色尽收眼底,遥望江水匆匆向南流淌。教堂径深22米,阔12.7米,有两排六颗正方形石柱承托屋顶。两侧厢房各开七个窗口,有净身房,更衣室。屋顶用玻璃瓦覆盖。
果园里栽种的葡萄甘甜可口,是传教士从法国带来的,他们还把酿制葡萄酒的器皿和技术带入迪庆并将酿制技术教给当地的信教群众。

传教士在茨中教堂安居传教并与当地人一起采用雪山融水和青稞酿制干酒。品一口,芳醇在舌尖萦绕不散,流传于民间百余年……人们在对它的梦想与神往中踏上心灵的朝圣之路。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茨中教堂依然屹立,葡萄园的枝头依然硕果累累,葡萄酒依然飘香……青稞酒,是香格里拉独一无二的秘密;然而还有一个丝毫不逊色的秘密则是葡萄酒。
从1848年开始,这个秘密就流转在云南茨中一带,100多年来生活在彩云之南的人,总是悠闲地享受着这里的红土地、布满云朵的天空、四季的花朵与美酒,整日似醉非醉,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个世纪之前,法国传教士把天主教和葡萄带到了一个叫做茨中的小村庄,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在这里喝葡萄酒,吃火腿鸡肉,看天主教堂,下次如果你到香格里拉或是德钦,我建议你一定要到这里看看,住上一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