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美食因为特殊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成为新疆最具魅力的元素。这次新疆之行也不例外,总结几样印象最深的食物和菜肴与大家分享。

馕
馕
在焉耆培训的两天里,中午饭都是在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吃的,第一天吃的是手抓饭,第二天吃的就是馕。这天中午回到西戈壁已经3点左右,一进食堂就看到桌子上零零星星放着几个金黄色的油馕,有的还是掰开的半个,就那样直接放在桌子上,一点也不显得尴尬。人到齐了,做饭的回族师傅每人给我们一大碗清汤牛肉,每个碗里有一块拳头大小的牛肉。馕有碗口那么大,很硬,要想掰开需要费一番力气。
来新疆最喜欢的食物之一就是馕,大一点的馕饼要趁热吃,最好是有点变软的那种,能把烤肉串包起来一起吃,大大地咬上一口,越嚼越香,馕和肉的结合令人叫绝。今天吃的油馕属于另外一种,它像我们山东的火烧,不过里面加了油和盐,吃起来是一种独特的香,而我们山东的火烧是一种纯粹的面香,或者说是现在流行的那种原味——UMAMI.
每人一个馕一碗肉,大家吃得一点动静也没有。我从小就喜欢吃面食,所以,馕拿在手里就这么咬着吃,牙累了就掰成小块放在汤里沾着吃,非常的神奇,这么硬的馕一泡即化,浓浓的肉汤被吸到馕里,就一个字:香!我还惊奇地发现,靠近馕坑的一面有一层厚厚的糊咯,金黄金黄的,咬一口嘎嘣脆。再看这一大碗牛肉,除了花椒没有发现什么别的佐料,而味道却是内地人永远也做不出来的,不腥不腻,只有纯正的牛肉香。

拉条子
拉条子
有人说拉条子是新疆人的命,我倒是没有看出来。不过,在大小饭店里,拉条子倒是必不可少的。我发现要吃正宗的拉条子还得去维族餐厅,18日这天,我们去了尉犁县的罗布人村寨,中午回到尉犁县城,最终也没有找到干净点的饭店,所以,还是回到了312国道,找了一家维族餐厅,开车的刘师傅先叫了40只烤肉串,然后大家开始order自己的拉条子,什么回锅肉拌面、西红柿拌面、芹菜拌面等等有十几种,过了20分钟左右,面和肉都上来了。大块的烤肉,每人两串就差不多了,而我们每人必须吃4串,拌面由菜和拉条子组成,一大盘菜对每个人来说是够了,拉条子看上去少了点,不过可以免费再续,很符合人性,也很节约。
拉条子是新疆人的主食,几乎吃所有的菜都可以与之搭配。比如大盘鸡吃完了,倒上一盘拉条子一拌,既解腻又不浪费,一举两得。

羊肉焖饼
羊肉焖饼
在哈密,新雅酒业的欧总和刘总请我们吃了一顿特色菜,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有这道羊肉焖饼。菜是带锅上桌的,揭开锅盖,上面盖着一层薄薄的面皮(是否就是当地的面饼),一般的规矩是让尊贵的客人把这个“盖头”掀开,由于不知如何操作,同时也想拍照,所以还是在一旁观摩,只见欧总用筷子把两层面饼翻开,露出焖好的羊肉非常诱人,欧总又把面饼分成小块,说是羊肉和饼一起吃才对味。果然,酥烂鲜美的羊肉和被菜汽蒸熟的薄饼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就体现在这道哈密羊肉焖饼之中了。

乔尔泰鱼
乔尔泰鱼
我们来自海边的人对内陆地区的鱼没有太大的兴趣,更别说新疆了。这次吃到了新疆的乔尔泰鱼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吃到这种鱼是在哈密,鱼切段后裹面油炸,沾椒盐吃。没有想到这种肉质如此细腻,有点像日本豆腐,用嘴一吸即可,鱼的肉质清甜,有点类似青蛙,带有一点野味。第二天,在乌鲁木齐又吃到了这种鱼,是红烧的,味道重了一些。后来得知,乔尔泰鱼是一种冷水鱼,也是一种野生鱼,后来驯化后放冷水中喂养,听说用坎儿井里的水喂养的鱼是最好的。
巴楚蘑菇
在乌鲁木齐,和田玫瑰酒业公司的韩勇找了一家特色餐厅,点了一桌子的当地菜。其中,巴楚蘑菇因为特色的生长环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天吃饭的人很多,大家吵吵嚷嚷的谁也没有在意这盘小菜,猛一看像是烟台的野生海蛎子肉,黑黑的,皱皱巴巴,仔细看又像是没有长大的小木耳,只不过它是竖着长的。听说它生长在新疆巴楚、莎车等地的天然胡杨林区,所以特意品尝了一番,口感跟木耳相似,哏啾啾的有点脆,还有点柴,也许不习惯新疆的凉菜口味,感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作为一种地方美食,肯定还有其它的吃法,期待着下一次的探索。
新疆的美食实在是太多了,不经意间记下了上面的五种,再把这次新疆之行吃过的部分菜单列举如下,希望对那些喜欢美食的朋友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揪片子、面肺子、烤羊肝、炖马肉、炖羊蹄、鹿蹄筋、恰麻菇、马肠、袈裟、大盘鸡、大盘肚、大盘鱼……
版权所有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