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中国酿酒师获奖!Decanter杂志2025“年度新星”访谈
始于1984年,Decanter杂志每年会评选一位“年度人物(Hall of Fame)”,表彰在葡萄酒行业广受尊重,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
从2020年起,作为“年度人物”奖项的补充,Decanter每年还会评选一位“行业新星(Rising Star)”,以嘉奖在专业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贡献等方面表现突出,正在受到更多关注的酿酒师或葡萄酒专业人士。
10月出刊前夕,让我们提前一睹获奖者的风采,并阅读第一位获得Decanter杂志“年度新星”奖的中国酿酒师的访谈。

Decanter杂志2025“年度人物”获奖者
尼古拉·乔利(Nicolas Joly)
问鼎2025年Decanter杂志“年度人物”的,是被誉为“生物动力法教父”的法国酿酒师尼古拉·乔利(Nicolas Joly)。乔利现年80岁,他深耕于卢瓦河谷飒朗酒庄(La Coulée de Serrant),几十年来一直是生物动力法的先锋。
千禧年伊始,乔利创办了风土复兴协会(Renaissance des Appellations’),身体力行,呼吁全球酿酒师关注葡萄园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并酿造反映真实风土的葡萄酒。葡萄酒大师Beverley Blanning在她执笔的专访中如此评价他:“乔利走在时代前列,当他开始钻研酿酒葡萄种植的时候,几乎没人谈论有机种植,生物动力法的概念更是几乎无人知晓。”风土复兴协会早期的成员、葡萄酒大师Olivier Humbrecht也评价道:“尼古拉是第一个懂得如何谈论生物动力法,并让它变得有趣又吸引人的人。”

Decanter杂志2025“年度新星”获奖者
酿酒师吴秀勇
今年的“行业新星”则花落一位中国酿酒师。她深耕于葡萄酒世界少为人知的产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断学习的精神,锤炼专业技能,在葡萄酒行业闯出了一片天地。她不仅倡导创新,也致力于乡村教育,激励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走上葡萄酒的职业道路。

Decanter杂志“年度新星”获奖专访
*即将发布于Decanter杂志2025年10月刊。
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DWWA)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葡萄酒比赛,在2025年赛事中,共有两款中国葡萄酒脱颖而出,夺得了赛事仅占参赛数量0.3%的最高奖项——Best in Show(赛事最优)。
其中一款“赛事最优”,是来自东方裕兴酒庄的“戈蕊红·夜光杯”2022年份,由首席酿酒师吴秀勇酿造。与此同时,同样由她酿造的戈蕊红·马瑟兰2024年份,则入选了本届赛事的“最佳性价比金奖(Top Value Gold)”——该奖项仅授予零售价低于15英镑(约合144元)的30款最佳金奖葡萄酒。
今年的DWWA,见证了中国葡萄酒近十年以来的最佳成绩,令受到关注较少的宁夏南部子产区红寺堡收获了来自葡萄酒世界的目光,更让人们记住了酿酒师吴秀勇的名字。
来自乡村
吴秀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在草原农业实验站工作,同时抚养五个孩子。从四五岁,吴秀勇就已经开始帮父母用纸袋装草籽,一包几分钱贴补家用。她从小就对植物的世界充满兴趣,常常带着一点吃的跑进野地里,沉浸在野生植物的各种气味中,观察它们的形态,一待就是一整天。

图片:酿酒师吴秀勇
父亲在她十三岁那年去世,令本就清贫的家境雪上加霜。“我们获得了很多帮助。”吴秀勇回忆道,邻里送来旧衣服,单位也给了一块地供家人耕种,贴补饮食。尽管家庭贫困,母亲却坚持鼓励孩子们读书,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母亲的影响下,子女们求知若渴,爱书如命。吴秀勇的大姐毕业后在造纸厂工作,常常把回收的破损旧书给弟弟妹妹们读,其中一本《本草纲目》,点燃了她学习中医的兴趣。可惜的是,吴秀勇的高考成绩未能达到医学院录取标准,她转而选择了宁夏大学农学院果树栽培专业——这里也是许多中国酿酒师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品鉴启蒙
“栽培专业有一门课叫做‘果品’——也就是水果品尝。”吴秀勇介绍道,比如同样是苹果,不同品种的风味却有微妙的差别。“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品鉴’的概念。”
当时老师的一句话,令吴秀勇记忆犹新:“你们既然学了这一行,以后见到没吃过的水果,一定要买来尝一尝。”之后的几十年,她始终坚持践行这句话,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遇到没见过的水果总要吃吃看,没见过的植物捏捏叶子,闻一闻花的香气。
敏锐的嗅觉和味觉,加上对知识的渴求,为她日后在西夏王葡萄酒业的第一份工作奠定了宝贵基础。她从质检岗位入职,两年后成为了车间技术员。2005年,她独立负责发酵的首个年份诞生。彼时,大型酒庄的酿酒师需严格遵循工艺流程,能够创作调整的空间很小。两年后,在广夏银川贺兰山酒庄工作期间,她有机会与外籍顾问合作,拓宽了对酿酒师可能性的认识。2008年,她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云蔻葡萄酒业,不仅负责酿酒、还亲自打理市场和销售方面的工作。

图片:吴秀勇进行调配工作
十年坚守
2015年,市场和投资方诉求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令吴秀勇感受到压力,也让她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此时,恰逢银川开设WSET课程,吴秀勇的好友,贺兰晴雪的酿酒师张静(*贺兰晴雪是首个在DWWA夺得最高奖项的中国酒庄)邀请她一起参加。而课程的讲师,正是后来成为了中国首位侍酒大师的吕杨MS。这位走遍世界的年轻侍酒师,为她打开了缤纷多彩的葡萄酒世界的大门。
吴秀勇开始勤学英语,梦想着有一天能与世界顶级酿酒师一同酿酒。而就在这一年,她收到了东方裕兴酒庄庄主刘全祖的邀请。

图片:吴秀勇在东方裕兴酒庄
东方裕兴酒庄所在的红寺堡,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罗山脚下,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或耕种地区的居民集体迁徙后形成的新居住区)。红寺堡从2007年开始种植酿酒葡萄,但由于距离银川较远,其知名度远不如贺兰、青铜峡等子产区。
刘全祖来自甘肃,房地产行业出身,他在红寺堡为移民家庭建设住房,并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吴忠南部建起了酒庄,以支持当地果农,发展葡萄酒经济。
吴秀勇初到酒庄时,设施都尚未完工:“8月我去的时候还是大土坑,没有硬化路,酒庄墙只砌了一米多。”但她决定留下,立刻着手设计赶制各种设备,协助酒庄完成了当年的榨季。
行业先锋
2015年榨季的“救急”,就这样变成了十年的坚守。
在庄主支持下,吴秀勇将微气候不同的地块分别进行小罐发酵,与病害专家密切合作,并不断为这一相对冷凉、常受到霜冻侵袭的子产区寻找最合适的葡萄品种。她认为来自德国的品种多芬黛(Dornfelder,也译丹菲特)具有良好的潜力:花香美好,果味纯净,单宁柔和,产量稳定,适合调配产区常见品种赤霞珠;其轻盈易饮的风格,也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
除了自己钻研,吴秀勇也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常常自费购买国内外酒样、制作样本,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品鉴,“酿酒师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要知道什么是好,才知道怎么能做好。”多年来,她共培养了七位助理酿酒师(包括庄主女儿刘彦宏)以及众多专业人才。

图片:吴秀勇与东方裕兴酒庄的酿酒团队
2020年,性格温顺的拉布拉多犬“喜宝”成为了吴秀勇安静的旅伴,陪伴她跑遍了红寺堡每个角落。她一面寻找品质最佳的葡萄,同时在两家本地酒庄担任顾问。在她看来,红寺堡海拔较高,微气候多样,果实成熟度高的同时,也能够保持清爽的酸度,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具有上佳的品质潜力——而她的远见,也在世界最大规模的葡萄酒赛事上得到了验证。
“吴秀勇作为酿酒师,热爱自己的职业,一直保持的好奇心和上进心使得她在技能上不断进步,在宁夏葡萄酒行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红寺堡产区作为贺兰山东麓子产区距离城市相对偏远,工作条件更为艰苦,但她深耕产区多年,所酿造的产品连续获奖,产区与她本人,宛如冉冉升起的明星,获得同行的关注。”著名酿酒顾问、DWWA评审李德美教授评价道。
由于她对地方葡萄酒产业的卓越贡献,吴秀勇被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受邀前往学校、企业机构进行演讲。而她其实从职业早期,就一直资助贫困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女孩重返课堂。吴秀勇也回到母校宁夏大学授课,担任酿造技能比赛的裁判,用亲身经历鼓励大学生投身葡萄酒行业。

图片:吴秀勇主持品鉴
“要问我们行业的福利是什么?”她对年轻人们这样说道,“别的工作有疲惫期,葡萄酒每年都有新的期待和收获,每年都是孕育生命的过程——比如,当一个桶有令人惊喜的发展时,你会立刻忘记所有烦恼。这种收获的喜悦是独一无二属于我们的!”
获得了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后,在吴忠市支持下,吴秀勇建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这里,她开展白兰地陈酿实验,探索中国橡木的应用,协助当地酒庄解决葡萄酒生产中的各种难题,并对新的理念进行实践。
终生学习
如同中医的“望、闻、问、切”,吴秀勇始终以精细科学的态度酿酒,力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她而言,酿造葡萄酒如同孕育生命,需要尊重、顺应葡萄酒表达的千姿百态。
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对葡萄酒的热爱驱使她不断前行,她也感谢葡萄酒的馈赠——更好的生活、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无数感官的愉悦时刻。
“生活中所有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快乐,都与葡萄酒息息相关。”
这是一段吴秀勇希望不断地输入与输出,终生学习,长久收获的旅程。

图片:酿酒师吴秀勇
五位对我影响最深的葡萄酒人物
作者:吴秀勇
周淑珍
1998年大学毕业,我进入西夏王酒业的化验室工作,周工是我的直接领导。在那期间她和酒厂的俞总共同培养了我严谨认真,追根究底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更革命性的影响,是2010年之后,她的酿造思维非常开阔,认为我还不够大胆,有些技能上还不够游刃有余,于是,在她去她服务的大部分酒庄工作时,都会带上我。在大量的工作过程中,周工指出我的不足,教给我怎么突破。不破不立,可以说在那之后,我结合进自己敏感细腻的优势,以及对市场的理解和感知等等,对葡萄酒酿造更有自信了。
李德美
2012年,在一次国家级评委年会上,李老师讲授的内容是“葡萄酒品鉴的组织”,并强调,作为一名酿酒师,不但要能酿好酒,还要能讲好酒,要有能力做好从葡萄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明确的听到这样的观点。也正因为此,我之后一直致力于品鉴培训和品鉴推广。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可后来发现,因为与消费者的近距离频繁接触,让我对酒的风格塑造有了越来越多的想法,甚至是更好的想法,能够目的明确地把葡萄用好,与市场结合好。
侍酒大师吕杨
2015年,我离开自己创立的“云蔻葡萄酒业”之后,一度有些茫然。恰逢吕杨到宁夏授课WSET三级,好友张静力荐,务必一起去学。吕杨的精彩讲授,令我更系统的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意识到葡萄酒需要我用一生去挖掘和相处。于是,我又沉下心来,以对大自然、对葡萄、葡萄酒极其谦恭的态度,进入另一个层面的学习、感悟、创造阶段。
亨利·贾叶(Henri Jayer)
早年读到亨利·贾叶(勃艮第)酿造哲学,令我深受触动。虽然他以精湛技术闻名,但他始终强调:“最伟大的葡萄酒是那些能完美反映其风土的葡萄酒。” 他相信技术应服务于展现风土,而非掩盖它。“酿酒师不是创作者,而是译者”。这在我之后的酿造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东方裕兴酒庄也切实做到了精细划分地块,一地一工艺,一罐一工艺,就是为了通过技术,精准表现不同风土。这也是我们的葡萄酒总会被强调“很细腻”的原因。同时,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保持持续的期盼。
Giuseppe Quintarelli
意大利传奇酿酒师Giuseppe Quintarelli的观点“遵循自己的法则,不追随潮流”,也对我影响颇深。他认为,酿酒师应当“以孕育生命般的耐心对待酿酒”,每一瓶酒都是时间、风土与匠心的三重交响。这在追逐流量的时代,他的理念给予了我守住初心、精准表达风土的信念。我们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也要在自己风土优势的前提下进行表达,而不是生硬地模仿。
*英文版即将发布于Decanter杂志2025年10月刊,中文版补充了部分因版面限制未能收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