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指数报告(2025)》由商指针提供数据支持,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编制。报告系统回溯了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历史变迁,重点分析了西部产区崛起的多重现实意义,并对产区划分现状、命名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划分方法和命名建议。研究显示,全国已有20个省份初步形成葡萄酒产区概念,根据行政区划可划分为产区、主要子产区和主要区域;该划分旨在为政府部门推动产区差异化发展、研究机构梳理风土特性及消费者选购提供参考。
指数构建选取了宁夏、新疆、甘肃、河北、山东5个一组产区和云南、辽宁、吉林3个二组产区作为样本,从基础支撑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3大维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量化评估主要产区的发展现状、市场竞争和未来趋势。
报告提出中国葡萄酒产区呈现“一带两翼多点”的空间与规模格局,并对8个代表性产区进行了特色画像这些画像既总结了产区优势,也展望了未来发展。
此外,报告包含品牌、出海、电商三个专题研究。多维度揭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行业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洞见。
《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指数报告(2025)》是我国首部系统评估全国葡萄酒产区发展综合水平的指数研究成果。

《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指数报告(2025)》由商指针提供数据支持,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出品。报告从产区建构、指数研究、产区评价和趋势洞察四个篇章进行介绍阐述和研究分析。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节选。

系统回溯、梳理了中国葡萄酒产区历史变迁的脉络,详细阐述了西部产区崛起作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的突出特征的多重现实意义,并对我国葡萄酒产区划分现状与命名特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提出我国葡萄酒产区划分方法和与之对应的命名建议。
按照划分方法,我国已初步形成葡萄酒产区概念,包括出台产区保护条例(包括产品管理条例)或葡萄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的省份共有20个。根据行政区划可分为产区、主要子产区和主要区域;根据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规模可分为三组,其中一组10万亩以上产区5个,二组1万-10万亩产区11个,三组1万亩以内产区4个。力求通过产区科学划分为各地政府部门推动产区差异化发展、研究机构梳理产区独特性风土以及消费者选择适配场景用酒提供借鉴参考,奠定“风土认知”的产区基础。


重点阐述中国葡萄酒产区发展指数的核心内涵、构建思路、指标体系以及模型计算等内容。其中在样本选取中,从20个初步形成产区概念的省份,按照规模大小、是否形成主要子产区两项标准选取一组产区宁夏、新疆、甘肃、河北、山东5个产区,二组产区云南、辽宁、吉林3个产区,分组进行指数评价研究。在指标体系方面,从基础支撑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3大维度,9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以及若干项原始指标,构建起一套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对我国主要葡萄酒产区的发展现状、市场竞争和未来趋势进行量化评估与深度剖析。
在产区调研过程中和指数结果背后,我们十分欣慰地看到产区主管部门对产业的重视,酒庄人对品质的严苛和对未来信心;同时,也感受到不同产区差异化发展背后的共同价值追求。此外,我们也十分期待宁夏、山东东西部两大领先产区率先冲击国内顶尖水平,跻身全球产区第一梯队。我们深信,这一指数的构建与应用,将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生产企业以及投资者等各方主体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系和决策依据,加速产区间的深度互鉴、协同发展。



开篇就提出我国葡萄酒产区从地理空间和产业规模呈现的“一带两翼多点”分布格局,这些大大小小的葡萄酒产区共同支撑了中国葡萄酒的规模、品质和特色。因此,我们根据指数评价结果、产区发展实际和优势特点,对宁夏、新疆、甘肃、河北、山东、云南、辽宁、吉林等8个代表性产区进行逐一画像,如宁夏产区——兼具东方美学与国际品质的全球酒庄投资新标杆,山东产区——中国葡萄酒产业投资目的地与全球化出海桥头堡,甘肃产区——千年丝路酿酒葡萄黄金带与葡萄酒产业文明走廊,云南产区——改写传统纬度带认知的东方雪域极限风土试验场等等,既是对产区成绩、优势特点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包括品牌、出海、电商三个专题报告,其中,“品牌专题”聚焦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媒体报道重点,产区发展中的市场、产业新动向;“出海专题”重点关注葡萄酒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国产葡萄酒企业和品牌走向海外的挑战和机遇;“电商专题”总结过去三年(2022—2024年)葡萄酒网络零售市场的发展特点、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从不同侧面揭示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行业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益洞见。

本文内容来自欧特欧咨询,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