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加两国在关税问题上针锋相对时,真正的赢家却是加拿大的葡萄酒农和澳大利亚出口商。特朗普的一纸关税声明,加拿大的坚决反制,直接对酒架上的美国葡萄酒“开刀”。
然而当美国酒被下架时,本地酒与澳洲酒却趁机上位填补了空缺。这场关税博弈的背后也暴露出葡萄酒行业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在贸易冲突中,酒农常常成了“牺牲品”。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7月31日签署行政令,将对加拿大的关税税率从25%上调至35%。针对美方这一决定,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当地时间8月1日表态,称加方对此“感到失望”。
而美加之间的关税争端,也迅速波及到加拿大的酒类市场。早在此次贸易摩擦初起时,加拿大一些省份就率先对美国葡萄酒下手,以强硬姿态予以反制。
据加拿大本地媒体《环球新闻》报道,安大略省省长道格·福特(Doug Ford)在今年2月宣布,已指示LCBO(安大略省酒类控制委员会)自2025年2月2日起,永久清除所有美国产酒类产品,包括葡萄酒与烈酒,并停止在线销售及批发供应给餐厅、酒商。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酒类分销局(Liquor Distribution Branch)也同步宣布,即日起停止采购来自美国共和党主导州的所有顶级品牌及其他美国产品,并下架相关库存。
曼尼托巴省和新斯科舍省也分别于2月4日起,全面停止销售所有美国进口酒类。
加拿大酒类销售体系十分特殊,其采购、运营、销售体系高度集中,几乎全部由省政府主导或控股,部分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只有极少数省份允许私营市场存在。包括多伦多所在的安大略省、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及法语区的魁北克省,均属此类,这些省份也恰是加拿大人口最集中、市场份额最大的酒类消费重镇。
报道指出,加拿大曾是美国葡萄酒的最大出口市场之一。然而在多省下架美酒之后,加州葡萄酒在2025年5月的加拿大进口量同比暴跌98%,较4月下滑幅度达63%。大量葡萄酒滞留在LCBO的仓库中,销路难寻。
美国在加拿大的烈酒销售也未能幸免。加拿大酒类贸易协会7月指出,由于各省抵制美国产酒,美国进口烈酒销量大幅下滑。

在这场“酒架战争”中,一些“第三者”悄然得利。由于美国葡萄酒被大面积下架,加拿大消费者开始转向本国产酒款,带动销量出现5%至35%不等的增长。
“到目前为止,这真是极好的一年。”一位在加拿大扎根近半世纪的酿酒师夏尔-亨利·德·库塞尔格(Charles-Henri de Coussergues)告诉法国媒体,尽管他的葡萄园近期受到野火威胁,但他依然保持乐观情绪。
今年3月以来,该酒庄的销量显著增长,增幅因酒款不同而在5%至35%之间。
自3月4日起,加拿大实施反制,大多数省属酒类零售商——包括魁北克省政府控股的SAQ(Société des alcools du Québec)——纷纷将美国产葡萄酒与烈酒撤下货架,空出的货架由本地酒品迅速补位。
此后,从东海岸到西部,加拿大本地葡萄酒乘上了一股“爱国消费”热潮,至今未见降温迹象。魁北克葡萄酒协会(Conseil des Vins du Québec)估算,2025年3月1日至5月20日期间,魁北克葡萄酒在SAQ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3%。邻省安大略的酒商也表示,其销量较2024年同期上升了近40%。
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也意外成为这场纷争的“替代者”。尽管澳洲酒在欧美市场表现承压,但在加拿大却异军突起。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的12个月内,澳大利亚对加拿大出口葡萄酒总值达1.57亿澳元,同比增长7%。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在公开文件中指出,2025年6月当季的出口金额增长,可能得益于加各省酒类管理机构下架美国产品所造成的市场空缺。
葡萄酒是一个竞争激烈、替代性强的行业。这也让其在面对贸易摩擦时,往往成为最先被“牺牲”的品类——从消费者角度看,它容易被替代;而从政府角度看,它被制裁的象征性远大于实质性伤害。
这一次,不仅澳洲酒趁势而上,加拿大本地的小众酒庄也走进了更多消费者视野。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激烈竞争、强替代性的特质,让葡萄酒频频在贸易战中充当谈判筹码。对酒农和酒企而言,在不经意间“中枪”,委实无奈又无辜。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iStock、vinetur以及Unplash
本文内容转自乐酒客lookvin,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