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贺兰山东麓跻身全球葡萄酒产区第一梯队
——专访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军
发布日期:
2025-05-15 09:12:08
来 源:
中国企业报经鉴新闻
作者:
钟文 左振乾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全链条保护体系筑牢品牌根基,包括立法保障、标准引领和科技赋能。2012年出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为产区划定发展红线,40余项技术标准确保品质卓越,智慧农业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产区采用“大产区+小酒庄”模式,130家酒庄各具特色,管委会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牌价值至340亿元。文化传播方面,打造节气IP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国葡萄酒话语权建设。未来目标是在2035年实现100万亩种植面积、300座酒庄和500亿元品牌价值,跻身全球葡萄酒第一梯队。贺兰山东麓的实践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全球化提供了示范,展现了从戈壁荒滩到“紫色海洋”的蜕变,预示着中国农业强国的崛起。
  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荒滩上,一串葡萄串联起 “紫色产业” 的传奇——这里出产的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中国对话世界的 “紫色名片”。作为中国葡萄酒的 “明星产区”,贺兰山东麓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军近日接受了本报的专访,揭秘产区发展的核心逻辑与未来图景。

1.jpg

立命之本:以全链条保护筑牢品牌根基

  “产区品牌保护,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生命线’。” 李军主任开门见山,道出产区发展的首要逻辑。从立法保障到标准引领,从品质管控到文化赋能,贺兰山东麓构建起立体化的品牌保护体系。

  立法先行,划定发展 “红线”。2012 年,宁夏在全国率先以省级人大立法形式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从产区范围、种植标准、生产规范等方面划定 “硬杠杠”。十余年来,宁夏贺兰山东麓围绕条例开展联合执法、打假维权、商标保护等行动,为产区发展戴上 “法治安全帽”,有力维护了产区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秩序。

  标准引领,打造品质 “标杆”。宁夏贺兰山东麓将国际标准与产区特色深度融合,先后制定 40余项技术标准,覆盖种植、酿造、仓储、品鉴全链条。例如,《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对行距、株距、留果量作出精确规定;《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标准明确感官指标、理化参数,甚至对橡木桶陈酿时间提出建议。李军表示,我们的标准不是“最低门槛”,而是“品质高线”,比如要求酿酒葡萄含糖量不低于220g/L,高于欧盟多数产区。”这些高标准为产区葡萄酒的卓越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 “防线”。依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国家葡萄酒专家体系人才资源优势,开展贺兰山东麓种质资源保护、智慧农业研究、智能酿造技术攻关。目前,我们正在建设葡萄酒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实现从 “葡萄种植—原酒发酵—成品灌装” 的全流程追溯,让每一瓶酒都有专属 “数字身份证”。另外,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生产数据,科技让品质管控“看得见、摸得着”。

破局之道:以 “大产区 + 小酒庄” 模式激活产业动能

  贺兰山东麓的独特之处,在于 “大产区统筹规划、小酒庄精耕细作” 的发展路径。李军解读道:“大产区是‘面’,负责区域品牌塑造、标准制定、政策支持;小酒庄是‘点’,专注个性化酿造、差异化竞争,两者形成‘众星拱月’的产业生态。”

  小酒庄的 “大文章”,130 家已建成酒庄如同 “葡萄酒微缩博物馆”:有的专攻单一品种,如银色高地酒庄的 “家族珍藏” 赤霞珠屡获 Decanter 大奖;有的探索跨界融合,如志辉源石酒庄将葡萄酒与生态相融合,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有的深耕国际市场,如留世酒庄葡萄酒进驻米其林餐厅酒单。

  “小酒庄不‘小’,它们是产区的‘品质窗口’和‘文化使者’。” 李军进一步介绍说,大产区的 “强磁场”,产区管委会发挥 “整合器” 作用:建设国家级葡萄酒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免费质检服务;搭建国际营销平台,组织酒庄参加香港美酒展、德国Prowein;培育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突破340亿元,全国地理产品区域品牌榜第8位。这种“大产区 + 小酒庄”的模式,既发挥了产区的整体优势,又突出了酒庄的个性特色,实现了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破圈之策:以 “文化 + 流量” 重构传播矩阵

  “好酒也怕巷子深,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破圈,要靠‘文化叙事 + 流量赋能’双轮驱动。” 李军介绍,产区创新 “葡萄酒 +” 传播模式,让 “紫色产业” 兼具 “文化厚度” 与 “传播热度”。

  文化 IP 的深度挖掘,打造 “展藤节”“采收节” 等节气活动,将葡萄生长周期与农耕文化、节庆经济结合。2025 年 “展藤节” 邀请董宇辉团队策划 “向新而行” 文化之旅,通过直播、纪录片等形式,将贺兰山东麓的风土故事、酿酒哲学传递给千万观众。李军表示,葡萄酒不仅是饮品,更是风土的“文化表达”,我们要让每一瓶酒都成为“会讲故事的使者。”

  另外,国际传播的立体布局方面,出席OIV大会推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与《葡萄酒观察家》等国际媒体合作发布产区报告;邀请 Jancis Robinson、James Suckling 等权威酒评家实地品鉴,累计获得 90 分以上评价超 200 款;参与制定《国际葡萄酒术语中文译名标准》,推动中国葡萄酒话语权建设。“当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出现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我们传递的不仅是一杯酒,更是中国的品质自信与文化魅力。” 李军颇感自豪的感慨道。

未来展望:从 “中国产区” 到 “世界名庄” 的跃迁

  谈及产业愿景,李军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用十年时间,让贺兰山东麓跻身全球葡萄酒产区第一梯队,成为与波尔多、纳帕谷比肩的‘世界名庄摇篮’。” 为此,产区制定 “十五五” 空间规划:到 2035 年,酿酒葡萄开发及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建成酒庄300座,“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到 500 亿元。

  李军表示,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三个坚持”,即坚持品质为基,让每一串葡萄都成为“黄金原料”;坚持创新为要,让每一瓶酒都蕴含“中国智慧”;坚持文化为魂,让每一次品鉴都成为“中国体验”。产区将重点推进三件事:建设世界级葡萄种质资源库,破解 “卡脖子” 品种问题;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要素平台,打造 “智慧葡萄园”;开发葡萄酒主题研学、星空酒窖等新业态,构建 “葡萄酒 + 文旅 + 康养” 生态圈。

  李军感慨:“二十年前,贺兰山东麓还是戈壁荒滩;如今,这里已是‘紫色海洋’。贺兰山东麓的变迁,印证着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奇迹,更预示着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杯来自中国的葡萄酒,终将在世界舞台上,敬出属于东方的优雅与从容。”从立法保护到科技赋能,从文化破圈到国际布局,贺兰山东麓的 “紫色实践”,为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当戈壁荒滩变为 “金山银山”,当小葡萄串起 “大产业”,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的,不仅是葡萄酒的传奇,更是中国从 “农业大国” 迈向 “农业强国” 的时代注脚。


责任编辑:
李玉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鲁ICP备14006480号
Copyright(C) 2000-2025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6480号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277号南山世纪华庭12栋2802室 邮政编码:264003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46535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