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向朋友推荐这里的葡萄酒”——外国记者宁夏寻酒记
发布日期:
2020-10-27 10:24:12
来 源:
新华社
作者:
陈泽安、艾福梅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一家中式风格的酒庄内,德国《商报》记者泽林缓缓将瓶中的葡萄酒倒入酒杯,轻轻摇动酒杯,细闻一下杯中散发出的酒香,随即品一口红酒,“味道真好,非常令人惊讶”。


受邀前来参加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外国记者正在采访西鸽酒庄国际事务总监陈仙妮。 新华社记者陈泽安 摄

  这位已经在中国生活20余年的德国记者不是第一次来宁夏,他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快速发展赞叹不已:“这里是中国一个新兴的产区,但这里葡萄酒的味道非常好。”

  同样品尝了美酒的古巴记者马丁内斯·鲁伊斯也由衷赞叹:“口感很柔和。”

  近日,泽林、鲁伊斯与其他五家外国媒体的记者一起,来到中国西北的宁夏参加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他们参观了四家酒庄,并品尝了众多宁夏葡萄酒。


受邀前来参加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外国记者正在位于银川市闽宁镇的红酒一条街品尝宁夏产区葡萄酒。 新华社记者陈泽安 摄

  宁夏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39°之间,是业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之一。日照充足、土壤富含矿物质、降水量少等独特的风土条件使这一产区具备生产中高档葡萄酒的基础。目前,宁夏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9.2万亩,现有酒庄211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

  让外国记者感到惊叹的不只有葡萄酒本身,还有宁夏葡萄酒产业带动的生态建设。来到葡萄园,放眼望去,一排排绿色的葡萄藤蔓舒展开来。“酒庄庄主告诉我,十年前这里是荒漠,但现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是一片绿地,我觉得这非常令人钦佩。”奥地利《新闻报》记者法比安·亨德里克·克雷奇默说。


受邀前来参加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外国记者正在立兰酒庄采访负责人邵青松。 新华社记者陈泽安 摄

  泽林认为,发展葡萄酒产业可以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大,“因为你不仅要种植葡萄,你还需要种树来保护葡萄,从而带动了绿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马蒂亚斯·穆勒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对脱贫发挥的作用很感兴趣。他说,随着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许多人有了工作,摆脱了贫困,拥有了更好的生活。

  据宁夏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随着持续深入发展,宁夏葡萄酒产业带来的综合效益正在显现: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产业发展使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也带动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变贺兰山东麓为新的生态屏障;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减少了水土流失,成为贺兰山东麓靓丽的风景线和银川市的生态屏障。

  经过两天的参观与采访,这些外国记者对宁夏葡萄酒产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都认为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泽林说,虽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目前还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产业,但拥有相对较大的市场。“对宁夏葡萄酒的发展来说,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方式酿酒,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搞好市场营销,扩大知名度。”

  在酒庄品酒后,外国记者询问了价格。泽林认为,宁夏葡萄酒价格比较贵,但品质很好,值这个价。“今后我会考虑买宁夏葡萄酒,还会向朋友推荐这里的葡萄酒。”他说。


责任编辑:
Emmie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鲁ICP备14006480号
Copyright(C) 2000-2020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6480号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277号南山世纪华庭12栋2802室 邮政编码:264003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