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版权:Bon Appetit / Alamy
和典型的干型雪莉(dry Sherry)不同,曼赞尼拉(Manzanilla)是一种相当特立独行的饮品。
在整个葡萄酒世界开始讨论酒中的“淡咸(saline)”风味之前,海岸小城圣卢卡(Sanlúcar)就已经以“咸味”的曼赞尼拉雪莉著称了。
来自大西洋的潮风,以及传奇的瓜达尔基维尔河(Guadalquivir),给了它特别的“湿润”感——潮湿的西风波尼恩特(poniente),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
图片版权:Decanter
曼赞尼拉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半叶的文献记录中,不过直到1806年,当地才留下了酿造方式的记录。
如今,曼赞尼拉拥有了自己的法定产区Manzanilla-Sanlúcar de Barrameda DO——它与Jerez-Xérès-Sherry DO——也就是雪莉大区的地理区域、酿造方式、品质控制以及管理机构都是重合的,可能会令人觉得颇为困惑。
回顾—菲诺 VS 曼赞尼拉雪莉
酿造雪莉的手法大体分三种思路。
一种是生物陈酿,也就是需要令雪莉在酒花(flor)形成的薄膜下静置一段时间,由于不接触氧气,这类雪莉能搞保持新鲜的苹果、柑橘风味,同时增添杏仁、面团等等的特色香气。
第二种是氧化陈酿——令雪莉酒暴露在空气中,从而获得太妃糖、烤榛子、水果干等等的风味。
第三种是上面生物与氧化陈酿相结合,生产的雪莉酒也兼有两者的特征。
菲诺(Fino)就是经过生物性陈年生产的雪莉酒。是一种比较清新、细腻、芬芳的雪莉类型,风味比较“冲”,口感极干。
使用帕罗米诺葡萄酿制,发酵完成后加度到15%。之后,酿酒师将酒液灌入桶中但不灌满,留出一定空间陈年。如此一来,酒液表面会产生一层酵母膜(flor),起到密封保鲜的作用,并赋予菲诺特征性的风味。
曼赞尼拉(manzanilla)其实属于菲诺的一种。在实际盲品中,要区分一般的菲诺雪莉和曼赞尼拉雪莉并不容易。
曼赞尼拉与菲诺雪莉最大的差别,在于它的陈酿地点是圣卢卡,而菲诺的陈酿地点在赫雷斯。
酒花在圣卢卡更寒凉、潮湿的环境下,能够长得更厚实,从而带来微妙的风味差异。此外,因为圣卢卡近海,人们认为海风给曼赞尼拉带来了更明显的咸味。
相关阅读:
详解雪莉(Sherry):历史溯源及三大类风格导览 | Sarah Jane Evans MW
本次的曼赞尼拉品鉴涵盖了两种类型:年轻、轻盈的曼赞尼拉,以及曼赞尼拉-帕萨达斯(manzanilla pasadas),后者经过了八年左右的陈年,酒花死去,使得酒液暴露在空气中,造就了类似于阿曼提拉多(Amontillado)风格的特征,颜色也偏向金色。
这两类曼赞尼拉中,也都有“en rama”的版本——en rama的意思是“生(raw)”,所以en rama就是直接从酒桶中取出,未经过滤*的雪莉,往往具有更饱满的色泽和风味。
(*但并不绝对。目前en rama没有法律上的定义。不少酒庄还是会把较大的杂质过滤掉的)
我推荐的这些酒当中,读者应当能够看出我对曼赞尼拉风味的偏好——我更喜欢滋味浓郁、涩口开胃的类型。
但是市面上有太多无论是颜色还是风味都很“水”的曼赞尼拉。
它们的个性和颜色都大多被过滤掉了,喝起来也是无功无过,不会吓倒对雪莉酒的了解不那么充分的消费者——这种轻盈、充满夏日风情的白葡萄酒,似乎原本就是为了吸引他们而诞生的。只不过这部分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倒向长相思、甚至灰比诺,因为它们“喝起来风味更足”。
推荐酒中,有一款是很少见的年份酒,另一款则有17%的酒精,依然平衡——但我也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它们特立独行的风格。
所以我也包含了一些风格更收敛的类型,具有典型的苹果、杏仁和甘菊的风味。
雪莉官方协会推荐想用曼赞尼拉的温度在6°C到8°C之间,应储存在温度恒定、光线较暗的地方。
顺便一提,即使是细腻清新的菲诺和曼赞尼拉,也可以毫无压力地“保质”12到18个月。但是最好还是尽快饮用,开瓶后在一周内要喝完。曼赞尼拉-帕萨达斯因为经过一定氧化陈年,能够存储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