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要有自信!“三产融合”下的“小酒庄”锻造“大产业”
发布日期:
2019-04-25 09:43:32
来 源:
葡萄酒研究
作者:
阿罗
  4月20日,第十届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蓝田县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华做了《中国葡萄酒质量发展报告》。会期,李华接受了葡萄酒研究的采访,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位葡萄酒行业学术权威怎么看产业发展。


  “要有自信!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十大葡萄酒生产国”

  中国种植葡萄的历史很久远。现代考古证明:在山东临朐县发现了2600万年前的葡萄种子化石;在公元前1200年前的商代古墓中,找到了盛满葡萄酒的密闭铜卣。这些都说明,中国具有葡萄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用葡萄酿酒的历史。当然,我国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很多葡萄酒其实是半汁酒。直到2006年,葡萄酒生产标准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



  虽然发展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截止到2018年,我国葡萄酒产量达到62.9万吨,已经位列全球十大葡萄酒生产国,并且诞生了贺兰山东麓、河西走廊、新疆等优秀产区,并且根据“微气候、小流域”的地理条件,还在很多区域发现了适合葡萄种植和酿造的小块产区,他们的风土不弱于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

  当然,国产葡萄酒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调整的,甚至这个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从产业规模来看,2012年我们就达到了135万吨的产能,现在调整到只有62.9万吨,我觉得是值得的!我们舍弃了部分利润,但换来的是质量的大踏步提升,是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认可,这也昭示着未来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我们要有自信!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葡萄酒人,都应该感觉到自豪,你们都是现代中国葡萄酒发展的经历者和推动者!



  跨越三产,葡萄酒企要会做“加减法”

  葡萄酒是一个跨越三产的行业!首先是农业。葡萄种植、培育,对土地的使用等等,都是建立在大农业的基础之上。然后是工业。葡萄园要管理、葡萄酒要酿造,需要产业工人,属于轻工的范畴。最后是服务业。销售、售后、物流、旅游等,葡萄酒是涉及第三产业最多的行业板块。因此,说葡萄酒是跨越三产,是有据可循的!

  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说,农副产品深加工是提升产业含金量的重要形式,也真正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并且能够让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还牵连到社会服务和保障系统,所以,对于葡萄酒发展,国家也是大力扶持的。



  接下来就涉及到我们的企业怎么做了!

  从当前来看,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张裕2018年实现营收51.4亿元,同比增长了4.3%;长城也调整了战略,按照产区规划了桑干、五星、天赋、华夏、海岸葡萄酒等五大单品,强调风土和个性化。应该说,在葡萄酒消费普及的过程中,行业领军品牌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获得认可,这是消费端的正常反应。他们有自己的整体规划,也在根据各自产区特色努力做产品质量提升,并且有精力和团队能够做到深入营销,良性运转。

  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中国精品酒庄的发展。中国的精品酒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个年头,有一些优秀的酒庄已经崭露头角。但是对于众多的小酒庄来说,的确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品牌知名度不够、营销能力差、资金实力匮乏,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走出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道路呢?

  简而言之,就是要走“三产结合”的路子!中国的精品酒庄发展必须要拓宽思路,不能固步自封。精品酒庄完全可以从葡萄种植、文化、旅游、餐饮、住宿、酿酒、采摘等方面着手,将酒庄建立成为融合三产,既有自身产品特性,又能兼顾文化旅游等职能的平台。而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以一个个的小酒庄为基点,打造形成中国葡萄酒的酒庄集群,以产区品牌统领,形成多个个性化酒庄品牌的整个中国葡萄酒酒庄矩阵,这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
苗苗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