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6日,著名酿酒师李德美教授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学院路共同体课程《葡萄酒文化与鉴赏》的课堂,为来自20余所首都高校的100余名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带着美酒去春游》主题公开课。李德美教授不仅向高校学子们传授了不同类型葡萄酒酿造与品鉴的知识,还带来了四款果味充沛,清新优雅风格的中国精品葡萄酒以供各位同学品鉴。
课程于下午2时准时开始。李德美教授首先从葡萄酒的自然历史开始说起。古人类学家伊恩•塔特索尔(Ian Tattersall)与生物学家罗布•德萨勒(Rob DeSalle)的著作《酒的自然历史》从人类进化和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人类与酒精饮料的的长久故事。李德美教授以此为切入点,开始《带着美酒去春游》主题公开课。
羽尾树鼩是一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动物。由于与灵长目乃至人类的基因组接近,因此经常被当做模式生物加以研究。除了拥有相接近的基因组外,羽尾树鼩还会主动舔食由花蜜和自然酵母发酵而成的“花蜜酒”。在这一点上,羽尾树鼩是除人类以外少数能享用酒精饮料的动物。李德美教授通过介绍羽尾树鼩的生活,从另一面向我们展现了酒精在生物界的作用。
肝脏是人类代谢酒精的主要器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肝脏逐渐承担起了代谢酒精的作用,代谢酒精甚至占到肝脏十分之一的功能。之所以人类的肝脏能起到代谢酒精的作用,与人类的进化过程密切相关。人类从树栖动物进化到直立行走,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类开始采集和贮存果实,并在无意中发现果实发酵能产生酒精,酒精饮料就此进入了人类历史,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李德美教授以生动的形式,从人类进化和历史角度入手,阐述了酒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正确的酒精使用态度。
葡萄酒作为一种“舶来品”,并不是中国传统的、主导的酒精饮品。“我们为什么需要葡萄酒”也就成为了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酒是一种物质化的精神产品,李德美教授酒的社会地位出发,介绍了酒精饮料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酒在中国历史中的流变。中国酒文化是以白酒为基础的酒文化,李德美教授将白酒文化与葡萄酒文化进行比较,指出葡萄酒文化中对个性化、差异化、自主性的追求,以及对享用过程的强调。此外,葡萄酒是一种追求差异化体验的酒,追求风格与风土的差异,而非固定的模式,因此也给了中国这样的新兴葡萄酒生产国巨大的机会。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随着90后逐渐变为社会消费的主力,90后的消费者也开始表达自己的消费主张,在酒精饮料中的消费也是如此。从文化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农耕的文化,对“吃”和食物的期待,是这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节日里也是以特定的食物来庆祝。李德美教授从消费主张和文化背景出发,阐释了在新时代传统节日受冷落的原因,同时介绍了葡萄酒作为一种佐餐酒,其丰富的滋味和作为营造话题的媒介功能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李德美教授从葡萄酒的酿造工艺出发,逐一介绍各款酒的风格特点与不同类型葡萄酒的酿造工艺。本次选用的葡萄酒包括干白、起泡、桃红与干红,均是果味充沛、风格清新的中国精品葡萄酒,与“带着美酒去春游”这一轻松愉快的主题十分契合。
在干白的品鉴环节中,课程品鉴了新疆石河子产区的张裕醉诗仙贵人香干白。李德美教授介绍了橡木桶熟化、酒泥接触、苹果酸-乳酸发酵等常见的干白酿造技术手段,并着重介绍了如何从酿造层面实现葡萄酒清新的果味风格;在起泡酒的品鉴环节中,一款长城微泡葡萄酒让参与课程的同学们知道了罐中起泡法这一起泡酒酿造方式,结合李德美教授的讲解,使在座的同学们充分了解了不同类型起泡酒的酿造方式;在桃红的品鉴环节中,源自山西乡宁的戎子鲜酒轻柔桃红,则充分让同学们体会到果味活泼的年轻桃红是怎样的一种风味。混合法、放血法、直接压榨、短时间浸渍……这些不同的酿造技术,造就了不同的桃红风格;最后进行的是干红葡萄酒的品鉴,源自新疆焉耆的天塞酒庄悦饮赤霞珠干红,清新的果味和清淡的风格,配合李德美教授对酿造技术和新疆风土的介绍,给了在座的同学们关于干红葡萄酒的全新体验。
品鉴环节结束后,现场进行了有奖问答环节,在回顾了课上所学的同时,还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本次课程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同时本次课程直播的回放现已公布,可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观看课程回放。
课程品鉴酒款如下:
张裕醉诗仙贵人香干白葡萄酒2016
长城微泡葡萄酒NV
戎子鲜酒轻柔桃红葡萄酒2016
天塞悦饮赤霞珠干红葡萄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