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讲解了葡萄根瘤蚜及葡萄根瘤蚜抗性砧木最新研究进展,对葡萄根瘤蚜的预防将有很大的帮助。
葡萄根瘤蚜在世界上的传播史(一)
葡萄根瘤蚜属同翅目,瘤蚜科,是一种毁灭性害虫。1854年发现于美洲,在纽约、德克萨斯等地的野生美洲葡萄上广泛存在。1863年首先在英国温室中栽培的葡萄上发现了根瘤蚜(叶瘿型),1865年在法国南方Gard地区也发现了根瘤蚜,1868年并给予了正式命名。至1884年,被毁灭的葡萄园达到100万亩hm2。遭受侵染的66.45hm2,到1900年根瘤蚜侵染遍布法国,仅产业损失就高达5000亿法郎。
根瘤蚜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害虫。目前根瘤蚜广泛分布于6大洲约40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在山东烟台、辽宁盖县、陕西杨陵、甘肃、云南、台湾等地有记录发生,但由于当时葡萄产业不发达,面积小,容易毒杀,加之地理隔离以及较少认为传播,逐渐于20世纪50年代灭绝,因此长期以来我国葡萄品种可以自根扦插繁殖。但自2005年6月,上海嘉定马陆镇葡萄园首次发现葡萄根瘤蚜,其后陆续在南方多个地区以及陕西等地发现葡萄根瘤蚜。危害品种涉及欧美杂交种巨峰系品种和我国特有资源刺葡萄。如果防治不力,葡萄根瘤蚜的蔓延将无法遏制,中国将不得不进入抗性砧木嫁接栽培时代。
根瘤蚜在欧洲种葡萄上只危害根部,而在美洲种葡萄和野生葡萄上根系和叶片都可被害。被侵染的葡萄叶片在叶背面形成大量的红虫瘿,阻碍叶片正常生长和光合作用。新根被刺吸为害后发生肿胀,形成菱形或鸟头状根瘤。粗根被侵害后形成节结状的肿瘤,蚜虫多在肿瘤缝隙处。根瘤蚜不但直接危害根系,削弱根系的吸收、输送水分和营养功能,而且刺吸后的伤口为病原菌微生物的繁衍和侵入提供了条件,导致被害根系进一步腐烂、死亡,从而严重破坏根系对水和养分的吸收、运输,逐步造成树势衰弱,影响产量和品质,最终毁灭葡萄园。
根瘤蚜的繁殖能力极强,生存繁殖世代受生态条件的影响。土壤温度24-26—根瘤蚜生存繁殖的最适温度,根瘤蚜在冷凉地区1年可繁殖4-5代,在温暖地区则7-9代。夏季温度达到30℃的地区1个月1代,不同土层温度的递降也影响到发展的代数,在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阿纳普地区,50cm以上的表层土壤中根瘤蚜1个夏季可发生5-6代,1-2m深的土壤中2-3代。根瘤蚜虫卵对温度的耐受性极强,用温度低于42℃的水浸泡没有伤害,而当水温超过45℃时浸泡5min,卵则全部死亡。同样,-11~-12℃的冬季低温对根瘤蚜也没有伤害。此外,根瘤蚜在葡萄园淹水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存活率,在法国、格鲁吉亚、外高加索一些葡萄园曾采用全园淹水的办法,也不能完全消灭根瘤蚜。

葡萄根瘤蚜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总结葡萄根瘤蚜在世界的传播历史发现,引种是传播根瘤蚜最直接、最危险的途径。危害最大、传播最快的途径是苗木公司。法国最初就是南方的苗木商从纽约引进带根苗木而传播了根瘤蚜。由于苗木是超越时空大规模、甚至跨洲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控制苗木是卡住根瘤蚜蔓延传播的唯一途径。首先是控制苗木生产和流通。苗木生产必须公司化,建立健全苗木法,实行许可证制度,借鉴欧盟制度实施统一的植物检疫标签制,取缔个体私家苗木流通,从源头上控制苗木安全质量。
在我国苗木缺乏,而苗木法规又没有落实之前,大规模引进苗木时必须对供应单位葡萄园在生长季节进行考察,注意检查植株是否生长健壮,叶片是否有虫瘿、根部尤其新根上有无根瘤或腐烂。引进时应做好严格的检疫,包括田间检疫、苗木和种条的检疫。经过检疫的苗木和种条,需经过消毒后再调运,国外苗木公司在苗木供应前用特制的设备对苗木进行热水消毒,先在43-45℃的水中浸泡20-30min,再在52-54℃下浸泡枝条和根系5min,这样既可以杀死根瘤蚜,也可以杀死葡萄病毒病及其传播媒介。目前,国内可以采用50%辛硫磷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600-800倍液,浸泡枝条或苗木15min,晾干后调运或栽种。
由于根瘤蚜地下分布很深,如在俄罗斯2m及更深的土壤中还可以发现根瘤蚜踪迹,根据世界上100多年的防治经验,进行药剂防治很难渗透,因此对于已经发生根瘤蚜的葡萄园,药剂防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出现产品安全问题并导致环境污染。所以对于我国葡萄根瘤蚜的防治,应在充分了解其分布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对于零星发生地,通过政府补偿,采取砍伐葡萄结合药剂防治,坚决消灭传染源的措施;对于分布比较广泛的地区(疫区),必须建立隔离区,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检疫,禁止苗木等植物材料外运,对出入疫区的运输工具消毒,使用药剂控制种群密度,有计划、有步骤的砍伐生长衰退的葡萄并进行土壤消毒,种植除葡萄之外的其它作物,如果该园地还想种葡萄,国外规定要对土壤进行熏蒸消毒,6年后才可复种,成本投入很高。如果在这个地区新建葡萄园,应选择以前没有种葡萄的、并与发病葡萄园有一定距离的地块,而且最好采用抗根瘤蚜砧木的嫁接苗木。
抗葡萄根瘤蚜砧木选育
欧亚种葡萄扦插生根非常容易,在根瘤蚜泛滥之前欧洲在葡萄生产上一直应用自根苗。法国在遭受葡萄根瘤蚜严重毁灭之后,为了探索有效的挽救措施,法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根瘤蚜防治研究组织。研究者很快发现:一些美洲野生葡萄对根瘤蚜具有较强抗性,甚至能够较好地生长于被根瘤蚜侵染的地块。1870年GastonBazille提出将欧洲葡萄嫁接于原产于美洲的葡萄上,以抵抗根瘤蚜的危害。这种嫁接方法挽救了葡萄种植,许多种植者专门进行试验筛选优良砧木。起初利用砧木的目的主要是防治根瘤蚜的危害,因此,选择砧木品种时永远将其对根瘤蚜抗性作为重要指标。
抗葡萄根瘤蚜砧木杂交育种使用最多的种类包括河岸葡萄、沙地葡萄和冬葡萄3种,河岸葡萄与沙地葡萄杂交育成的砧木在目前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有:101-14Mgt、3309C、44-53M、1616C、196-17Cl等,这些砧木的共同特点是:抗根瘤蚜,抗线虫中等,抗活性钙9%-11%,抗根癌病中等,较耐湿,抗旱能力较弱,较耐寒,生长势中庸,根系浅,产枝量中等,扦插生根率和嫁接成活率较高,但有小脚现象,嫁接品种早熟,着色好,品质优良。
河岸葡萄和冬葡萄杂交组合育成的砧木目前在生产上使用最多,包括:SO4、5BB、5C、420A、8B等。这些砧木的共同特点是:抗根瘤蚜,抗根结线虫,抗病性强,抗活性钙17%-20%,耐盐性强,抗寒性强,可抗-9℃的低温,根系较浅,耐湿性较强、不耐旱,耐瘠薄。树势较旺,产枝量高,嫁接成活率较高生根性好,肉质根,根系强大似冬葡萄,与欧美杂交种、欧洲种嫁接亲和性好,嫁接苗生长势强,但有小脚现象。
葡萄根瘤蚜抗性砧木研究进展(二)
2,抗根瘤蚜砧木对线虫和根癌病的抗性
2.1,抗根结线虫能力
根结线虫(Melodogyne)是农业上危害最大的一类内寄生性植物线虫,由根结线虫刺激产生的根结可使植物根系失去正常功能而严重影响地上部的生长。由于葡萄的多年生特性,给根结线虫的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选用抗性砧木便成为控制葡萄线虫的最佳途径。研究发现不同砧木对线虫抗性不同,其差异分级为:高抗:SO4,5BB,1616C,1103P,91R,44-53M,101-14Mgt;较抗;光荣河岸,3309C,Vialla;抗性中等:420A;对线虫敏感的大多数是含有欧亚种葡萄亲缘关系的砧木,如:333EM,216-3,161-49C,196-17C1;对线虫很敏感的是:洛特,41B。目前葡萄生产上常用的砧木如420A、SO4、5BB、5C、狗脊等均较抗我国存在的南方根结线虫。山葡萄及山欧杂种如熊岳白、北醇、北玫、北全等均易感染南方根结线虫,巨峰等欧美杂交种和欧亚种葡萄均不抗根结线虫。
2.2,抗剑线虫能力
剑线虫是1985年为美国Hewitt博士所发现发现的第一个植物病毒的线虫介体。标准剑线虫(X.index)和意大利剑线虫(X.italiae)可以传染葡萄扇叶病毒,欧洲剑线虫(X.diversicaudatum)可以将芥菜花叶病毒(AMV)从其它作物传染至葡萄上,也可以从葡萄传染到其他作物,标准剑线虫除传染葡萄扇叶病毒外,还能传染葡萄铬黄花叶病毒(CCMV)。美洲剑线虫(X.americanum)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剑线虫,可以传染多种葡萄病毒病。单个线虫只要在病株上取食5分钟即可传毒,其成虫和幼虫均可传毒,但幼虫脱皮后即失去传毒能力。抗性砧木对于半穿刺线虫及其它一些外寄生线虫效果亦好。由于根腐线虫的侵染力很强,甚至侵染一些抗性砧木,所以应以预防为主。8 Y' V" Z5 u5 H4 s- N
2.3,砧木对根癌病的抗性
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发生葡萄根癌病,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阻碍葡萄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该病病原为葡萄根癌土壤杆菌,通过伤口侵染,将自身的T-DNA整合到寄主细胞核DNA,使寄主细胞迅速转化成肿瘤细胞形成肿瘤。研究表明,所有欧洲葡萄均感此病。北美种群葡萄及其种群内杂种对根癌病抗性较好,其中抗性很强的种和类型有:美洲葡萄、沙地葡萄、河岸葡萄中的光荣河岸、两性株Portalis、河岸2号、3号、6号、9号以及101-14Mgt、3309C、SO4、和谐等。
3,抗根瘤蚜砧木对生态逆境的适应能力
3.1,砧木抗旱性
尽管葡萄比较耐旱,但是在许多葡萄栽培地区仍然遭受干旱的威胁,尤其是对于那些非灌溉区。嫁接葡萄的抗旱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利用的砧木,而不同砧木抗旱力差异很大,目前生产上最常使用的砧木为沙地葡萄和冬葡萄杂交育成的砧木,如110R,140Ru和1103P等。 不同杂交组合砧木抗旱力分级如下:抗旱性较高:110R,140Ru,1103P,44-53M;抗旱性一般:196-17C1,161-49C,99R,40B,34EM,1616C,5BB,420A,216-3;抗旱性较弱:光荣河岸,101-14M,SO4,洛特,3309C,弗卡。
了解不同砧木类型的根系特征有助于砧木的选择应用。对于干旱瘠薄的葡萄产区,和冬季寒冷特别是干冷的地区(表层20cm以上土层受大气变化影响很大),可选择深根性的砧木如110R、1103P及140R等进行嫁接,有助于充分利用土层深处的水分和养分,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水分,冬季大部分深层根系避免受冻,对逆境有较大的缓冲作用。对于土壤肥沃,地下水位较高或灌溉条件好的产区,控制葡萄的树势,提高果实质量的葡萄园,则可以选择浅根性的砧木如SO4、420A和3309C等。
3.2,砧木抗寒性
在葡萄野生种中以原产我国的山葡萄最为抗寒,其枝条可以抗-40℃,根系可以抗-15.1℃的低温,但山葡萄不易生根。大多数生产上应用的抗根瘤蚜砧木其抗寒性明显强于欧亚种品种。目前我国应用较多的抗寒砧木为贝达,但其根系较浅,在西北干旱地区抗寒能力仍然不足。实验表明3309C的抗寒性较强,5BB、SO4的抗寒性相当,但在大部分时候表现为SO4抗寒性好于5BB。
3.3,砧木抗涝性
葡萄根系的耐涝性较强,与栽培品种自根苗相比,许多砧木品种具有较强的耐湿涝能力,如101-14M、SO4、4010-CI比99R、34EM、196-CI、3306C、1447P和1616C具有更强的耐涝性。生产实践证明,在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采用SO4、5BB等作砧木表现了较好的抗湿性。 4耐盐碱性
葡萄的耐盐能力品种和砧木的界限不明确,北醇、洛特、高妻和河岸葡萄耐盐力最差,其次是SO4、5BB及巨峰;卡托巴、乍娜和1103P耐盐能力较强。520A、1103P、SO4耐盐能力很强。沙地葡萄和山美杂种的耐盐性较差;河岸葡萄耐盐力中等,225Ru耐盐能力较强,SO4、5BB、420A、520A抗盐力中等,而5C抗盐力较弱;贝达抗盐性居中,但西部生产上表明贝达的抗盐碱能力较弱,在宁夏玉泉营种植4-5年植株出现严重黄化,甚至死亡。
3.4,砧木耐酸能力
葡萄是一种对土壤酸碱适应性较强的果树,但不同品种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差异,美洲种和欧美杂交种较适应酸性土壤,在石灰性土壤上的长势较差;大部分欧洲品种在石灰性的土壤上生长较好。在酸性土壤中,生产中可以采用在定植前增施有机肥、使用生石灰等方法以中和土壤酸性,但是这些方法在成年树的生长季节不易采用。而一些砧木品种却具有较高耐酸性土壤的特性。抗根瘤蚜砧木196-17C可以适应pH5.5的酸性土壤,SO4在我国南方偏酸性土壤上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4,抗根瘤蚜砧木对嫁接品种的影响
4.1,嫁接亲和力
利用砧木嫁接栽培就必须考虑到嫁接亲和力的问题。亲和性是限制砧木利用的关键因素。一般具有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遗传特征的砧木嫁接亲和力和成活率较高,而具有冬葡萄遗传特征的砧木如沙地葡萄与冬葡萄的杂交砧木其嫁接成活率较低。
4.2,砧木对接穗品种生长和结实的影响
砧木对接穗长势影响的差异,在葡萄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葡萄长势能够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一般旺盛生长的组合往往产量较高,成熟期延迟,而糖度降低;生长势偏弱的组合结果量减少,成熟期提前,果实糖度积累较多,上色较好,从而有利于生产优质葡萄酒。温度偏低葡萄不易达到理想成熟度的地区,可以利用早熟性好的砧木品种,如河岸葡萄系列,3309C、101-14M等,以获得较好成熟度的葡萄果实而在那些生长期较长、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的产区,可以选择能够延迟成熟的砧木,如110R、140R、1103P等。
葡萄根瘤蚜抗性砧木研究进展(三)
5,葡萄主要抗根瘤蚜砧木品种简介
5.1,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砧木系列
(1)洛特 该品种在欧洲叫Rupestris du Lot,在美洲叫Rupestris St.George,为法国Sijas于1879年发现后由Millardet和Grasset二人介绍于世。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叶光滑无毛,向中心对折。幼叶古铜色,极光亮。成叶小,肾形,质厚,叶脉红色,叶柄洼开张似大括弧,锯齿中大,拱圆形。雌花不育。新梢红色,无毛,节间短,一年生成熟枝条呈红色,节上紫粉浓,多棱无毛,芽小而尖。树姿灌木状,副梢多,植株生长健壮,枝条较细,直立,丛状,易辨识。
农艺性状:抗葡萄根瘤蚜能力强,不抗线虫,对各种真菌性病害近于免疫,抗石灰质能力中等,可耐14%活性钙含量,根系可抵抗-9.4℃的低温,高抗根癌病。对干旱、干热风及淹涝耐受能力较差。嫁接亲和力强。树势旺,生长期长达260天,适于嫁接晚熟高产的品种,早实性强。由于该砧木生长势强,嫁接坐果率低的品种易导致产量降低。砧木扦插容易生根,室内嫁接成活率亦较好,田间嫁接萌蘖根很少。砧木产枝量高,可产1.5-2.5万米条/hm2。该品种还可作为葡萄病毒病的指定植物,可以检测扇叶病、斑点病、茎痘病
(2)3309C是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杂交组合中选育出的砧木品种,其亲本为Riparia Tomenteax ×Rupestrie Martin。
植物学特征:嫩梢尖,光滑无毛,绿色。幼叶光亮,叶柄洼V形。成叶大,楔形,全缘,质厚,光亮深绿色,叶柄洼变U形,叶背仅脉上有少量柔毛,锯齿圆拱形,中大,叶柄短。基本雄性不育。新梢无毛多棱,落叶中早。成熟枝紫红色,芽小而尖。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对某些种的线虫无抗性,抗11﹪活性钙,抗根癌病,不耐旱,不适合潮湿、排水不良的土壤。在产量过高的粘土园有缺钾倾向。不耐热,耐盐力中等,抗寒力中等。树势中旺,嫁接成活较好,适合非钙质土如花岗岩风化土及冷凉地区,可使接穗品种的果实和枝条及时成熟、品质好,与佳美、比诺、霞多丽等早熟品种结合很好。砧木扦插生根率较高,小脚现象较轻,产枝量中等,可产2.5-3.5万米条/ hm2,扦插条4-6万条。
(3)101-14MG
本品种为法国的Millardet和Grasset以河岸葡萄为母本沙地葡萄为父本育成。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球状,淡绿,光亮,托叶长,无色。幼叶折成勺状,稍具古铜色。成叶楔形,全缘,三主脉齿尖突出,黄绿色,无光泽,梢上卷,叶柄洼开张拱形。雌花可育,果穗小,小果粒黑色圆形,无实用价值。新梢棱状无毛,紫红色,节间短,落叶早。成熟枝条红黄色带浅条纹,节间中长,节不明显,节上有短毛。芽小而尖。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线虫中等,抗9%活性钙,抗根癌病中等,较耐湿,较耐寒,抗旱能力弱,对钾吸收能力较好,而对磷吸收能力较差,适于微酸性土壤生长,要注意磷肥的使用。生长势中等,树势旺于河岸葡萄,嫁接成活率较高,嫁接品种早熟,着色好,品质优良。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良好,作为欧洲种和美洲种的砧木均表现良好。砧木扦插生根率较高,根系浅,有小脚现象,产枝量中等,可产米条2.5万/hm2,扦插条6万。
(4)1616C 法国的Couderc以沙罗尼司为母本与河岸葡萄杂交育成。 植物学识别特征:似河岸葡萄,嫩梢尖被绒毛,勺状弯勾,叶大,叶脉周围皱缩,叶脉上有柔毛,叶柄洼开张拱形。雌花可育,穗极小,粒极小,黑色。新梢淡绿无毛,有棱。成熟枝条浅褐色,棱形,节间长,芽小而尖。树势较弱,枝条较细,节间中长,新梢淡紫红色,成熟后为暗紫褐色,叶心脏形,中大,叶柄长,叶缘锯齿很锐,背面有细绒毛。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根结线虫,抗旱性较强,抗寒,抗钙11%,耐盐能力在杂交砧木中是最强的达0.8%,但仍弱于欧亚种葡萄,耐湿性强,能在土壤含水量80%左右生长,但长势偏弱。田间嫁接成活率90%,发苗快,嫁接亲和性好,当年生长较快,有利于嫁接品种提早成熟。适于作为湿地和寒冷地带的砧木。该砧木生长势偏弱,产枝量大,扦插生根能力中等,根系的主根数少而细,偶有小脚现象,耐潮湿与寒冷。
5.2,冬葡萄与沙地葡萄杂交系列
(1)110R 110 Richter为Berl.Resseguier No2×Rup.Martin的杂交后代。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扁平,边缘桃红,布丝毛。幼叶布丝毛,古铜色,光亮,皱泡。成叶小,肾形,全缘,极光亮,有细泡,折成勺状,锯齿大拱形,叶柄洼开张U形,叶背无毛,似Martin。雄性不育。新梢棱角明显,光滑,顶端红色。成熟枝条红咖啡色或灰褐色,多棱无毛,节间长,芽小,半圆形。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根结线虫中等,抗旱性强,抗17%活性钙,抗缺铁失绿,对磷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对镁吸收能力较弱,可以适应含镁的土壤及酸度较大的地方。田间嫁接效果良好,室内嫁接成活率较低,田间就地嫁接成活率较高。生长势强,使接穗品种树势旺,生长期延长,成熟延迟,不易嫁接易落花落果的品种。砧木易扦插繁殖,与欧洲种品种嫁接亲和力很强,嫁接苗生长势好,产量高。砧木产枝量较低,成活后萌蘖根少,发苗慢,前期主要先长根,因此抗旱性很强,适于干旱贫瘠地栽培。
(2)1103P 1103Paulsen由西西里的Paulsen育成,是Berl.Ressegnier No2×Rup.du lot 的杂交后代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布丝毛,边缘桃红色。幼叶古铜色,无毛。成叶小,肾形,深绿色,边缘翻卷梢内折,叶柄洼U形开张,裸脉,叶柄紫红色带短毛,叶背无毛。雄性不育,新梢多棱,上布丝毛,紫红色。枝条多棱,褐咖啡色,节上稍有毛,节间中长,芽小而尖。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根结线虫,抗缺铁失绿,抗盐达0.5%,抗旱性强,耐湿,抗18%活性钙,生长势强,适于钙质粘土应用。田间或室内嫁接成活率较高,与欧洲种品种嫁接亲和力强,嫁接苗生长旺盛。砧木扦插生根率中等,产枝量中等,可产3-3.5万米条/hm2及等量扦插条。
(3)140Ru
140Rugerie与1103P为同一亲本。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边缘红色布满丝毛。幼叶淡绿,光亮。成叶小,肾形,全缘,基部叶有时三裂,翻卷,折成勺状,比99R光亮,叶柄洼开张拱形,叶柄紫红色,着柄点红色,叶背无毛。雄性不育。新梢多棱,紫红,稍有柔毛。成熟枝条深红棕色,多棱,节间中长,芽小而尖。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线虫,风土适应性强,抗钙质能力达20%。抗缺铁,耐盐,耐寒,抗旱性强,不耐湿,较耐酸,适宜偏粘、较贫瘠的土壤生长,主要应用于地中海周边夏季干旱地区。树势旺,使嫁接品种生长期延长。田间嫁接成活率较高,室内嫁接成活率较低,与欧洲种品种嫁接亲和力很强,嫁接苗生长势较强。砧木扦插生根率偏低,产枝量较好,可产3.5-4万米条/hm2和等量的扦插条。
(4)99R
杂交亲本为Berlandieri Las Sorres×Rup.du lot。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弯勾,布满丝毛,幼叶极红,布丝毛,成叶小,肾形,全缘,暗绿色,上折翻卷,叶柄洼宽展大V性,叶形似洛特,锯齿拱圆、宽,叶背稍有短毛。一般雄性不育。新梢棱角明显,无毛,上部及节上红色,基部紫色。枝条多棱,灰褐色带黑色条纹,节间长,节不显。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对线虫稍有抗性,抗17%活性钙,抗旱性弱于110R,对盐和酸性土敏感。树势旺,主要应用于沿地中海干旱地区,生长期长,不适于生长期短的地区。田间嫁接成活率较高,室内嫁接成活率偏低,与品种嫁接亲和力强,嫁接苗生长势旺,产量高。砧木生根率中等,产枝量中等,可产米条及扦插条各3-4万/ hm2。
5.3,河岸葡萄与冬葡萄杂交系列
(1)SO4为德国的奥本海姆Oppenheim国立葡萄果树研究所以冬葡萄为母本,河岸葡萄为父本杂交而来,以奥本海姆选拔第4(Selection Oppenheim NO.4)的首写字母命名。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绒毛白色,边缘桃红色。幼叶有丝毛,绿带古铜色,成叶楔形,色暗黄绿,皱折,边缘内卷,叶柄洼幼叶时呈V形,成叶后变U形,基脉处桃红色,叶柄及叶脉被短柔毛。雄性不育。新梢棱形,节紫色,有短毛,卷须长而且常分叉。成熟枝条深褐色,多棱无毛,较细,节间长,节不显,叶小而尖。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根结线虫,抗病性强,抗17%活性钙,耐盐性强,抗寒性强,可抗-9℃的低温,抗旱耐湿性在同组内较强,耐瘠薄,能适应含镁较多的土地。与欧美杂种、欧洲种嫁接亲和性好,嫁接苗生长势强,葡萄成熟早, 果实着色好,品质好,但稍有小脚现象。砧木枝条每hm2可产4-5万米条及等量扦插条。田间嫁接成活率95%,室内嫁接成活率亦较高.
(2)5BB Teleki 5BB或称Kober 5BB,是冬葡萄与河岸葡萄的自然杂交后代,由多位育种专家连续几十年选育出来的。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弯勾状,多绒毛,边缘桃红色。幼叶古铜色,被丝毛。成叶大,楔形,全缘,主脉齿长,边缘上卷,叶柄洼拱形,叶脉基部桃红色,叶柄有毛,叶背几乎无毛,锯齿拱圆宽扁。雌花可育,穗小,小果粒黑色圆形,不可食。新梢多棱,节酒红色被柔毛。成熟枝条米黄色,节部色深,节间中长,直,棱角明显,芽小而尖。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抗线虫,抗石灰质较强,可耐20%活性钙。产枝量极高,每hm2可产6-10万米条,5-8万扦插条,枝条长而直,但只长度可达12-15米,较少副梢分枝。砧木生长势旺,使接穗生长延长,室内嫁接成活率较高,但不适于田间春季就地嫁接,原因是接穗易生萌蘖,锄地后导致植株死亡。因此,田间适于秋接,与有些品种如品丽珠、哥伦白存在嫁接不亲和现象。砧木扦插生根率较好,但与一般栽培品种相比,生根较慢,扦插出苗率为75%,砧木枝条可产6-10万米条/ hm2及5-8万扦插条。适于北方黏湿钙质土壤,不适于太干旱的丘陵地。
(3)5C Teleki 5C由Teleki1992年选出。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布白绒毛,边缘桃红色。幼叶古铜色,被丝毛。成叶大,楔形,质厚,深绿色,边缘上卷,叶背有少量柔毛,叶柄洼拱形,偶尔两侧合拢。叶柄绿色,凹内有柔毛。成熟枝条深褐色,光滑,节间长,节上偶有柔毛,节瘪小。
农艺性状:能抗根瘤蚜,对各种线虫的抗性也强,耐石灰质土,耐旱耐涝,适合用于粘性土壤。但不耐旱,耐湿,特别抗寒,贫瘠的土壤生长很差。与5BB相似,但比5BB有利于接穗品种早熟,嫁接苗生长势较强,,葡萄成熟早,丰产。未有不亲和现象报道。生长势中等,发根力中等。
(4)420A
全名420A Millarder et de Grasset,为Millardet和Grasset以冬葡萄为母本河岸葡萄为父本育成。植物学识别特征:梢尖有绒毛,白色,边缘玫瑰红,幼叶由网纹状绒毛,浅黄铜色,有光泽。成龄叶片楔形,深绿色,厚,光滑,下表面叶柄洼拱形。新梢有棱纹,深绿色,节自基部至顶端颜色变紫,节间绿色。枝蔓有细棱纹,光滑无毛。枝条浅褐色或红褐色,有较黑亮的纵条纹。节间长、细。芽中等大。花生理雄性。
农艺性状:抗根瘤蚜,对线虫有一定的抗性,耐缺铁失绿症,较耐湿,不耐旱,特别抗寒,对钾的吸收力差,常有缺钾现象。耐石灰质土壤(20%)。生长势弱,喜肥沃土壤,不适应干旱条件。与欧亚种嫁接亲和力好,“小脚”现象不严重,嫁接后果实成熟早品质好。砧木扦插生根率较低,为30%-60%。根数较少,但树体生长良好。
(5)砂石窝(Gravsac)
亲本为161-49Couderc×3309C。是法国波尔多新育成的砧木。 植物学特征表现与SO4相似。
农艺性状:极抗根瘤蚜,较抗根癌病,抗旱,耐酸性土壤,在PH5.5的沙性砾质土壤上生长良好,耐20%活性钙。树势中庸偏旺,适于土层深厚、中等肥力的土壤,有利于嫁接品种丰产。扦插生根率达67%,室内嫁接成活率因品种而异,为51%-83%,嫁接亲和性好。
5.4,欧亚种葡萄与其他抗根瘤蚜葡萄杂交育成砧木
(1)196-17Cl是欧亚种与沙地葡萄及河岸葡萄的复合杂交种,亲本是1203Couderc(欧亚种-沙地葡萄)-光荣河岸。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扁平,勾状,淡绿。幼叶光亮,淡黄绿。成叶大,质软,楔形,全缘,起伏,漏斗状。两面无毛,叶脉基部红色,叶柄洼窄拱形,锯齿大尖拱形。雄性不育,新梢棕红色带紫粉,卷须长,肉质,红色。成熟枝条呈褐色,棱状带细条纹,无毛,节间中长,芽较大,半圆形。
农艺性状:对根瘤蚜抗性不很高,不抗线虫。抗旱性极强,耐盐,尤其是耐酸,能在PH5.5左右的酸性土壤上应用,不耐石灰质土壤,对缺镁敏感。产枝量良好,可产3.5万米条及等量的扦插条,扦插生根率较高,田间嫁接成活率较高。
(2)41B由Millardet用生食品种沙斯拉和冬葡萄杂交育成。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扁平、开放,被白绵毛,稍带红丝毛,幼叶古铜色,有绒毛。成叶浅绿色,楔形,全缘,边缘向下卷,叶背无毛,叶柄洼拱形,叶脉具丝毛。新梢棱角明显,光滑无毛,基部节紫色,卷须极长、两叉。成熟枝条银灰色带粉,无毛,节部褐色,节间中长,节突出。芽很大,半圆形。雌花可育,果穗极小,小果粒黑色圆形。农艺性状:抗根瘤蚜能力一般,已发现有因根瘤蚜而枯萎的葡萄植株。不抗根结线虫,是欧亚种的遗传,抗旱,在比较干旱的丘陵坡地上生长更好,不耐湿,不耐盐。易感霜霉病,砧木育苗圃和母本园需要防治霜霉病。极耐石灰质土壤(可达40%,在雨季有所下降),抗缺铁失绿。田间嫁接成活率较高,室内嫁接成活率中等,不超过60%,嫁接亲和力好,嫁接树初期生长缓慢,但成龄树坐果好、产量高、早熟丰产性强,熟期提前。砧木扦插生根率中等,产枝量中等,生长周期短。
(3)弗卡(Fercal)是波尔多农科院Pouget用Berl.Colombard NolA×333EM育成,1978年开始繁殖。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尖弯勾状,正面布满白绵毛,背面绵毛略少,桃红色。上部幼叶带绒毛,皱泡,边缘稍外卷,带点古铜色;下部幼叶光亮,起伏,皱泡,叶面丝毛,叶背少量绒毛。成叶大,楔形,全缘,边缘内卷,叶柄洼U形开张,叶柄有绒毛,叶背丝毛,脉上有短柔毛,锯齿拱型。新梢棱状,朝阳面红色,背面绿色,卷须也带绒毛,雌花可育,穗小,小粒黑色。农艺性状:抗根瘤蚜能力较强,抗根结线虫,抗钙能力与41B相当,抗缺铁失绿能力非常强,抗旱,耐石灰质土壤。抗霜霉病,但在波尔多表现不抗干枯病、蔓割病,易患缺镁症。嫁接成活率中等,嫁接亲和性好。生长势强,树势强于41B。砧木扦插生根率较高,但枝条丛生,副梢分生多,枝条细。 5.5河岸葡萄与美洲葡萄杂交系列
贝达(Beta)由美国明尼苏达州的Louis Suelter 用河岸葡萄Carver×美洲葡萄Concord育成。
植物学识别特征:嫩梢绿色,有稀疏茸毛,叶面上茸毛稀疏,并有光泽,叶背密生茸毛;1年生成熟枝条浅褐色,节为红紫色;叶片大、尖、全缘或三浅裂,叶背有稀疏茸毛,顶端锯齿锐,叶柄绿色,叶柄洼开张呈矢形;卷须间隔性;两性花。
农艺性状:离体根接种实验表明不抗根瘤蚜,耐-16.7℃~-22.2℃,耐旱、耐涝、耐瘠薄,不易感染病害。树势强,生长快,当年可长到3m以上,成熟枝条褐色,易成熟,节间8~1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