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的历史进展
1,公元前2600年,巴比伦已有绿色玻璃棒。
2,公元前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埃及已能制造玻璃珠。最早的玻璃器物由玻璃块凿制而成。以后埃及人用粘土和砂做成一定形状的砂芯,在砂芯上逐层蘸集玻璃液,经过拍打塑形和用颜色玻璃条围绕装饰,固化后再将砂芯除去,制得玻璃器物。
3,公元前1200年,埃及人采用开口模型将玻璃压成碗、盘、杯等制品。
4,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艺萌芽于西周。战国时期出现含铅和钡硅酸盐玻璃。汉代已有模压、铸压的玻璃壁、珠等。
5,公元前200年,巴比伦人首先使用吹玻璃的中空铁管。用吹管吹制玻璃制品是玻璃制造中的一个突跃性进展。
6,公元1世纪,罗马人把各种颜色玻璃拉成棒,排列成捆烧熔,再切出具有一定图案截面的玻璃薄片,在模具上将这些薄片加热熔接,制出千花玻璃器。他们已掌握在玻璃表面刻磨、用颜色釉彩绘和在玻璃中夹金等技艺,并会在暗色玻璃上镶套一层乳白玻璃,再磨去乳白玻璃,制出具有图案的套料刻花、雕花玻璃瓶。
7,7世纪,叙利亚人把玻璃吹成球,再用铁顶杆蘸少量玻璃液粘住球底部,然后切断吹管处玻璃,用顶杆将开口球在炉中加热软化,借快速旋转的离心力将玻璃球展平成平片玻璃,称冠冕法。
8,11~16世纪,威尼斯成为玻璃制造中心。当时用软锰矿使玻璃颜色得到中和脱色制得无色透明的玻璃,并恢复了罗马人的颜色釉彩绘、玻璃夹金、玻璃磨刻等装饰方法。
9,1615年,英国用煤取代木柴作熔制玻璃的燃料,使熔化温度有所提高。在不断完善工艺中,酒瓶的硬度得到很大提升。
10,1635年又用燧石作原料并引入氧化铅,制成折射率高、色散大、易于刻磨的铅晶质玻璃
11,1688年,法国用浇注法制出平板玻璃,经研磨抛光后用以制造镜子。
12,17世纪末,北欧用吹筒法代替吹圆球法,将圆筒沿长度剖开重新加热,以自身重量在铁台上展平成片,其平整度大为改善,产量增大。
13,1790年,瑞士人P.L.吉南发明用搅拌玻璃液的办法制出高均匀度的光学玻璃。
14,1821年,玻璃成型开始采用对开模具。
15,1867年,德国人西门子兄弟建立燃煤蓄热室连续式池窑,用于熔制玻璃,燃料消耗降低,玻璃生产量剧增。
16,1880年,德国人O.肖特和E.阿贝研究玻璃组成与性质关系,扩大了玻璃成分的范围。
17,1882年,阿博加斯特发明玻璃空心制品成型的压-吹法。
18,1885年,阿什利制成半自动制瓶机,并建立制瓶成型的吹-吹法。
19,1904~1905年,美国人M.J.欧文斯成功地制造了全自动制瓶机,采取吸料成型。
20,1910年起开始发展滴料供料机。此后,采用供料机供料的各种自动成型机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玻璃瓶罐开始大批量高速度连续生产。
21,1912年,比利时人E.富尔科提出玻璃液通过槽子砖经引上机拉制成平板玻璃工艺。
22,1913年用于工业生产,开始大批量连续生产平板玻璃和窗片玻璃。1910年,美国人I.W.科尔伯恩研究平板玻璃的水平拉引法问世,1916年由利比-欧文斯(Libbey Owens)公司成功地投产。
23,1930年,美国匹兹堡玻璃公司(PPG)采用无槽引上法生产平板玻璃。
24,1931年,生产连续玻璃纤维法问世。
25,1959年,英国皮尔金顿(Pilkington)公司发明的平板玻璃浮法成型投入生产,玻璃液漂浮在熔融金属(锡)表面,使成型质量大为提高。
葡萄酒瓶的发展
要知道玻璃瓶子最早的运用,还先要提下玻璃瓶子之前的那段时间。

化学巨人巴斯德
早在1863年巴斯德(L.Pasteur)发现醋酸菌之前,人们对葡萄酒为什么会变坏还不是很了解。这种叫纹膜醋酸杆菌的细菌,只要一遇氧气,就会大量繁殖,生成醋酸和葡萄酸。(同时巴斯德也发现了乳酸杆菌作用和巴氏灭菌法,为酿酒化学立下汗马功劳)
那么玻璃酒瓶之前的葡萄酒保存情况怎样呢?那时候存放葡萄酒的主要还是木桶。
1,欧洲北部凉爽地区的优势,由于温度低,葡萄酒在酒窖里受醋酸菌影响较小,(德国,法国北部)
2,减少容器中的空气空间,(德国人会把葡萄酒盛放的几乎快要溢出)
3,燃烧硫磺(其实是二氧化硫,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种化学物质),或加入白兰地。
4,酒少了,或取出一些,需要马上添加酒液,使容器充满,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酒,甚至加入一些石块。
到了16世纪,人们开始使用玻璃瓶装葡萄酒,那时的人可不知道酒瓶的作用,他们仅仅是为了把葡萄酒以更好看的形式呈现在餐桌上,玻璃在那时还算是非常昂贵的,稀有的,也易碎。
到了17世纪,玻璃酒瓶才开始大量出现,软木塞也相继出现,这给了葡萄酒保存很好的条件。而且瓶子的吹塑工艺也相对提高,但还是非常的昂贵。
后来王室觉得烧制玻璃会采伐森林,于是不允许采伐森林进行烧制玻璃。一个叫罗伯特.塞曼尔的人提出用煤烧制玻璃。1622年,他在英国建立自己的瓶子生产基地。煤炭的高温,使玻璃瓶子更加牢固。
之后在1642-1649年,罗伯特.塞曼尔的事业交给了肯莱姆.迪戈比。他制造的瓶子相对更加厚实,结实,更加便宜。呈球形,上面变细的瓶颈,在瓶口有一凸起的边缘,可以用来栓系(现在的瓶口还有这种影子)。同时,瓶子底部向上凹陷,那是制造瓶子时连接吹管的位置,同时瓶子也能放的更稳(瓶底的凹陷最早仅是工艺表现)。

葡萄酒瓶,大约公元1650年
他还改良了煤炉,让风洞使温度更高。 往材料里添加物质,使瓶子牢固,同时颜色也熏成深褐色,深橄榄绿,甚至黑色。
肯莱姆.迪戈比被成为“近代酒瓶之父”。
瓶子新技术制作的传播(煤烧制):
1670,这种技术在荷兰流行。
1709,开始在法国流行。
瓶子制造从英国蔓延到法国,法国第一个玻璃厂是在阿登(香槟)。然后到18世纪末,它传播到了德国莱茵地区,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地区。(香槟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英国人改进了瓶子的工艺(煤烧制),使瓶子更牢固,依据当时的贸易环境,首先收益的当然是贸易地区,这包括波特和波尔多。

这是1708-1793年间波特瓶子的变形,我们可以看出瓶子从圆球型变成了直身瓶型。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那就是波特酒在这段时间非常的辉煌。波特港到处都是商船,将波特一批批运到英国和其他地方,直身的葡萄酒瓶能更好的运输,技术发展也支持了瓶子的变形。
波特酒在这个世纪大受欢迎,出口到欧洲各国,瓶子的变形是在便于运输的前提下演变的。
后来波特酒的欢迎程度下降,波尔多酒大受欢迎。他们也使用便于运输和管理的直身瓶型来装填波尔多葡萄酒。
我们可以把波特和波尔多的瓶子称之为港口瓶型,是运输贩卖商人的思维决定了这种瓶型。
酒标的出现
酒标的早期形式出现,也是建立在玻璃瓶子的完善基础上的,玻璃瓶子和酒塞的使用导致葡萄酒的保存期加长,人们在品鉴一款葡萄酒时,就非常需要这瓶酒的信息,从早期的需要知道生产者是谁,到后来发展到需要知道这瓶酒的年份等信息。而直身瓶型可以更好好的张贴酒标,并保护酒标,像其他瓶型,包括勃艮第,阿尔萨斯等,在酒瓶下半部分,都有一段直身距离,因为这种造型便于码堆和张贴酒标。
同时玻璃酒瓶和酒标的组合还能预防作假,以往葡萄酒采用桶和陶罐(易碎,主要是桶)分装,这样会给不法商人造假的机会。
由此看来,酒标的出现与酒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葡萄酒的酒标还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18世纪下半叶木版手工印刷的葡萄酒瓶贴开始出现并受到很多经销商的欢迎。但瓶贴的装饰效果受当时的印刷条件和技术水平影响很大,起初只是比较简单的单色图案。

1809年的酒瓶,可以看出酒标上有品牌和一些简单介绍。
后来有些高档葡萄酒瓶贴采用手工填颜色的方法,这样能取得比较好的视觉效果,但成本很高、制作麻烦。19世纪50年代,随着石版套印技术的问世,实现了彩色印刷,并且印刷质量得到了保证。各种设计精美的葡萄酒瓶贴都可以印刷。

聪明的意大利人给葡萄酒穿上“衣服”用稻草,柳条,皮革编织在瓶子表面,可以减少瓶子破坏率。(在托斯卡纳地区,现在还保留这个传统)。
现在意大利一些葡萄酒依然采用传统方法装瓶,可以看出瓶子的外型和现在的酒瓶出入很大。
一些产区瓶子的定型
香槟:虽然香槟区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悠久,但是香槟酒的出现,却是在17世纪后半页,到了18世纪,香槟早期的瓶子是一种椭圆的瓶子,(见下图)。只有厚度大,且厚度均匀的酒瓶才能保证酒瓶不会爆炸,早期的吹塑工艺更本达不到要求,即时是请到英国工匠也没有用,所以香槟大量的爆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直到后来瓶子工艺到达要求,爆瓶才有所减少(早期人们进入香槟酒窖必须穿厚棉衣和头戴钢盔)。

香槟开瓶的瞬间第一次被生动地画入了国王路易十五定制的名画《牡蛎宴》之中。这是18世纪洛可可时代法国代表画家让•弗朗索瓦•德•特鲁瓦于1735年的作品。(香槟在冰镇)
到1818凯歌夫人发明摇瓶法后,香槟的瓶肩角度更加大,外观上看,是一个长长的斜坡,这对摇瓶时酵母榨沉淀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香槟瓶子渐渐定型。而且采用了铁丝扣帽防止塞子喷发,在市场上已经很好的辨认。

比较2图可以发现香槟瓶型是在100年的时间里确定的,而且1855年,香槟瓶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牢度。
香槟酒的起源与酒瓶的关系:
早在16世纪,英国人就从香槟地区进口葡萄酒,并在一些酒商那里进行销售,由于英国掌握了玻璃瓶的制作工艺,而且是比较牢固的酒瓶,另外木塞在当时也开始使用,于是很多酒馆的老板会把葡萄酒单独装瓶销售,在香槟区寒流的气候下,很多葡萄酒里的发酵提前停止,残糖和酵母留在瓶内。等到在英国装瓶出售时,一些没有及时出售的葡萄酒存放一些时间后,当再打开时就产生了气体。而酒的滋味,变得更加迷人。之后英国人就开始有意的加入糖份,促进第二次发酵,由于很多糖分不能发酵而析出,成为晶体,这就是Sparkling的由来。
在催生市场的需求后,香槟地区才开始从普通葡萄酒转型酿制气泡葡萄酒,来满足英国已以及法国贵族的需求。而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其实他们还为泡泡发愁,想尽办法要除掉泡泡,所以说Dom Perignon并没有发明香槟,香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甚至可以说,没有玻璃瓶,就没有泡泡酒。
勃艮第:瓶子与香槟酒很接近,主要是因为在品种的共同性以外,这2个产区的葡萄酒当时还主要是供应巴黎为主。而且2个产区都计较接近,相同的瓶型会让人想起地域或者口味特征。而且也有人说,勃艮第酒瓶的瓶肩角度很像勃艮第当地的山。一看到这种瓶子,就会想起当地的地形(说法有点荒谬,但确实很动人)
..........
各地区瓶型的确定,更多的是为了市场营销上的手法。便于区别地区特色和品种特色,加上瓶子生产厂家不是很多,一个厂家提够给一个地区往往就一种样式,这样制作成本低,模具相对稳定,操作相对熟练。
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1850年),葡萄酒瓶的形状就有了世界公认的形状。各地的葡萄酒也随着各具特色的葡萄酒瓶的灌装而行销世界各地。正如今天我们所看见的那样。来自法国波尔多地区的葡萄酒瓶都是方肩膀的。而勃艮第的葡萄酒瓶则是溜肩膀。在德国,酒瓶是慢慢倾斜下去并无肩膀可言。
要知道,这个时候新世界葡萄酒才刚刚开始萌芽阶段,又都是欧洲殖民,所以在瓶子选择上会和欧洲走同样的道路,后来这些国家相继独立,但这些传统,依旧保留,并且在这段时间里,传统形成的公约力和市场约束力,也是维护瓶子形状的因素。
瓶子的容量
原先大多数德国葡萄酒玻璃瓶0.70升。 阿尔萨斯有些为0.72升。 1945年前法国许多葡萄酒仍然是0.80升,汝拉地区可能是0.62。但也有一些地区相同,罗纳勃艮第,香槟。波尔多和加利福尼亚葡萄酒是750ml。
但根据记载,750ml的容量最早应该是在19世纪定的。大概在法国大革命前后。 因为以前波尔多出口很多葡萄酒到英国,而英国是用加仑为单位。一加仑相当于4点5公升,一箱葡萄酒是6瓶。4点5公升除6所以每个瓶子的容量为750毫升。后来这个计算法也被其他产区接纳而且延续到世界各地。
1973年,一些国家联合声明,瓶子的标准量为750ml,后来,好像是1979年(不太清楚),美国规定对所有进口的750毫升大小的瓶子。这也导致了瓶子容量标准的快速确定。目前仍有一些地区的葡萄酒容量不是750ml。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上次在微博上就见到一瓶1960年代720ml的Barolo。

这张德国酒标说明,在1976年德国仍然有700ml的葡萄酒。
关于瓶底的凹陷:
1,是早期生产瓶子吹塑时结尾留下的产物。当葡萄酒瓶还是球形时,吹塑结束后为了使瓶底便于直立摆放,会让底部凹陷一点。
2,沉积物,巩固沉淀在圆环处。现在葡萄酒很少出现沉淀物,这个作用基本上可以称为“历史作用”,当时的酒瓶里可是有很多沉淀物,有些讲究的上流社会可不喜欢这样。
3,它增加了瓶子强度,从而使其抵抗起泡酒/香槟的高压。增加底部牢固度,降低了运输过程中破碎的可能性,允许瓶更容易堆积。
4,便于拇指拿住,进行倒酒(这个是现代版本)。
5,能在保证酒液体积不变的同时,增大酒瓶外型(人们都有这种心理,我知道一个澳大利亚酒庄,酒瓶巨大,容量也是750毫升,结果是其底部凹陷一直到酒瓶高度的一半)。
6,一个透镜,折射光,使酒的颜色更具吸引力(有点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