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我对泰山南麓葡萄酒产区的情况比较熟悉,但这次看过之后还是感到特别振奋,这个产区,不仅在泰安,甚至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高标准的示范种植区。主要是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汲取了多年来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按照高标准去做的,这个高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机械化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泰山南麓产区在发展之初,就考虑到了机械化的因素;二是标准化,即将原来零散的丘陵地块通过土地整理,变成较大的地块,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了土壤改造,所建成的标准化葡萄园也为机械化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三是水肥一体化供应体系的建立,实现果园的水肥一体化供应,不仅保障了顺利建园,而且使水肥供应更加均衡和科学;四是优质苗木的应用,定植砧木然后嫁接优良品系是在市场无法批量提供优质嫁接苗的情况下的最优选择,目前你们已经进行了优良品系的嫁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具体品种的选择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此外,你们在葡萄园内养鹅,也是对果园生态循环系统构建的有益尝试。
这个产区从科学的产区规划一路走来,进行了建园规划、酒庄建设规划,并规划了酒庄集群,上升到了战略层面,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坚持了下来,一直走到今天。再就是这期间,政府给予了密切配合,与农民的关系也处理得很好,这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政府要充分利用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支持,希望能够继续挖掘潜力,为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服务;另一个就是与农民关系的处理,得益于政府的协调和企业的境界,你们目前与农民的关系很融洽,葡萄酒产业最终要造福于民,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还有就是你们按照标准规划葡萄园,做酒庄集群,聘请了行业专家做顾问,认真倾听了行业专家的意见,奠定了你们规划的科学性,你们已经做好了一个点,接下来再扩大到面的范畴,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你们的经营主体是一个企业家集群,由企业家集群来构建酒庄集群,这个产区是很有希望的。
泰山南麓产区毕竟还只是一个年轻的产区,要做到使产业顺利发展,少走弯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条,要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做产区特色葡萄酒。
在岱岳区,在泰山南麓搞葡萄和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要上升到政府层面,从战略上去谋划。开始搞葡萄种植的时候,就是依托了一个整体的战略策划,因为你们已经拿出了泰山南麓葡萄酒产区的一个规划,在整个战略规划之下,再具体规划一个个小产区,所以小产区一开始就应该在特色产业区、功能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在这个祝阳小产区,当时就根据特点规划了一个酒庄集群,与之相关的就是葡萄产业的复合功能群,葡萄是其中的基础,包括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构建酒庄集群进而形成葡萄酒小镇,形成葡萄和葡萄酒的全产业链,造就葡萄酒产业的整体功能区。泰山南麓葡萄酒产区还应借助泰安的旅游优势、秀美的自然风景和济南周边城市群的市场优势,以及京沪的中间点的特点,将酒庄塑造成为以葡萄、葡萄酒为主的综合业态,包括葡萄酒小镇、旅游度假、养老养生、果蔬配送等,提高综合效益,落实到土地利用规划和建筑规划上,开始土地流转、周边控制和基础设施配套,一体化考虑旧城改造和城镇化建设,提升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潜力。按照这个思路做出产区的战略规划,由中心酒庄辐射到周边的卫星酒庄,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大部分功能由中心酒庄提供,依托一个大品牌,各个小酒庄可以搞自己副品牌,形成一系列的服务产品,包括参与性度假、美酒美食品评、养老养生等内容,还可以承接大企业的会议培训。
第二条,把葡萄酒的功夫下足。
整个功能区鲜明特色或主营业务就是葡萄、葡萄酒,这是产业价值链条最长的,也是可持续和可传承的。第一个功夫就是一定牢牢的把握好土地的流转,土地流转要抢抓机遇,在流转成本和流转难度都较小的条件下完成,未来的综合效益最强,而且让相关各方都满意,如果吝于支付流转费用,甚至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诉求,土地流转将越来越难,最后举步维艰,土地规模化流转过来以后,便于整体规划和谋划,确保规划和谋划的落实,便于当地政府整体提供帮助,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可以先组成农业公司,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要考虑到农民的收益问题和工作问题,也要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问题。土地流转过来以后,一定要做好建园工作,土地要整理好,尽量让土地连片而不要搞梯田,规划好综合效益、景观、通风。
第三条,把技术和人才支撑做好。
在技术平台的搭建上,政府要有补贴,企业要有积极性,政府要有专家掌握方向。一是工程技术中心,区里要把它做起来,工程技术中心可以连接一个企业,但是仅仅靠企业是不行的,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上,把科班出身的种植的、酿造的技术人才(比如泰山学院目前就有80多个葡萄酒专业的学生),聚集到工程技术中心来,工程技术中心要有正常的运转经费,有基本基地,有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二是要有相当层次的专家,不要分散地请,要组成专家委员会,建立合理的运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研讨,以利于形成专家的整体意志,要形成高校和产区之间合理的联动机制,高校要主动找产区,产区和企业也要主动找学校,当地政府还要利用机遇,把示范区提升到市政府乃至山东省层面上,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家政策。
第四个,探寻产区适宜的品种和品系,以及相应的酒种。
要分析这个产区的自然条件,研究品种和品系的适应性,找到这个产区的特点,并形成有产区特色的葡萄酒产品。这方面,政府和企业要主导,科技人员要集思广益、要进行研究,明确各个品种在这个产区的适应性。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先种砧木,等有一定产区认知基础之后在决定品种结构和品系类型,甚至若干年以后,有些园片还需要换品种,但这个过程是避免不了的。鲜食葡萄品种的确定会快一些,根据季节和供应期的不同,把鲜食葡萄规划好。主体酿酒品种的确定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一要考虑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要选择一些中晚熟的品种。要发挥这个产区的优点,这里的物候期比烟台早,可以尝试做新酒,这里靠近济南、莱芜这样的城市,如法国博若莱产区用佳美做的新酒,有良好的果香味,每年十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就隆重推出当年的新酒。泰山南麓产区可以生产新酒,在元旦或春节之前上市,利用丰富的泰山文化,进行新酒文化的推广,发挥新酒循环时间短、资金流转快的特点,但工艺上需要创新,销售上可以选择酒庄直销的方式。
陈酿酒更能凸显产区的水平,白兰地和气泡酒也可以斟酌。这些想法都可参考,但要充分研究,不要盲目上马。要吃透的产区的气候特点,就是在成熟前,尤其在夏季,高温、高湿、昼夜温差大,产区的栽培管理模式还得需要进一步研究,要防止病害的发生,要控制产量,要通过适当的叶幕管理解决好着色差、单宁薄的问题,要保证足够的通风和光照,使葡萄能充分成熟,才能奠定做好陈酿酒的基础。还有就是采收时间的确定很重要,采收太晚了,酸度可能会很差,要适时采收;最后是发酵过程,酒种的确定和工艺的选择,包括酵母的选择,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才能确定。新酒固然是个好的方向,甚至包括甜白和白兰地,但高端的酒庄一定要由个性化的陈酿酒,要做出代表产区水准的陈酿酒,通过研究明确陈酿酒的主打品种,陈酿酒要有较深的颜色,有丰富的单宁,还要有浓郁的香气,酒体至少要适中,这样的陈酿酒也是产区必不可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