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的天气非常好,是我从事葡萄种植酿造二十来年最好的一个年份。这种气候长出来的葡萄皮厚,糖份高,由于干旱,产量也少,病虫害也少,因此今年的酒会相当的好。由于今年的葡萄颜色浓郁,糖份高,单宁和风味物质也多,因此酿酒工艺将有所改变。”
接到来自北京郊外房山地区莱恩堡酒庄技术总监邹福林先生的留言,我想起了上个月,刚抵达莱恩堡时,77岁的邹老一头银发,晒得黝黑,笑容满面地向我走来,一见面便兴奋地带我去葡萄园。“已经培育出既抗病又不需要冬埋的新品种了,相信对中国的葡萄酒业是个福音”,他说。
和许多国家的葡萄种植业不一样的是,北京冬季低温,传统的做法是将葡萄树埋入土中越冬才能存活,春暖花开之季再挖掘出来。邹老近几年的新成果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邹老带我看两行毗邻的葡萄树,这行树有病,叶片病斑很重;这行树挺胸的,没病,是新杂交出来抗病抗寒不需要埋土越冬的新品种。“这么快就出成果了?”邹老说从他还在波尔堡担任酿酒师时就开始尝试,2006年首次进行抗寒实验,这两年才肯定了结果。
“什么是杂交?”我已经问过两年了,还没弄明白,厚着脸皮又问一次。
邹老这回在我本子上画了一张图,解释葡萄树开两性花,什么是母本,什么是父本,在父本上提取花粉洒在母本的雌蕊上,母本需要去雄套袋,从两者杂交培育出来的种苗中择优培育,同时进行抗旱、抗寒、抗病试验等等。
莱恩堡占地一千亩中有约八百亩葡萄园,小清河与永定河都相距不远,附近还有供北京用水的大宁水库,同一园区内各块地的微小气候和土壤各有差别,但因为砂石地的缘故排水良好,即便暴雨来袭,第二天也可以下地干活。葡萄园内种植了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丽珠(Cabernet Franc)、美乐(Merlot)、霞多丽(Chardonnay)等常见的葡萄品种,也有国内比较少种植的加拿大酿冰酒的主要葡萄品种威代尔(Vidal)等。
这无疑是我见过的葡萄园管理最认真最精细化的中国酒庄之一了。以前邹老的司机曾私下透露,即使是大年初一早上,他也得把住在市区的邹老接到葡萄园转一圈,邹老完全是全年无休一心扑在葡萄园里了。邹老在田园间种植了月季做指示植物,这是许多酒庄的共同做法,若是病虫害来袭会首先反映在花上,可以提前为葡萄树防治。更特别的地方在于,和许多净地葡萄园不一样,莱恩堡是草地葡萄园,即两排葡萄树之间隔行种草或种植花生。全有机作业,豆科植物每年轮种,青草粉碎还田,邹老说,这对预防水土留失有帮助,还可以自然地提高土壤肥力。为避免到雨季时泥水溅到葡萄上,也为了多增加见光时间,挂果位置在欧洲很多果园为40-60公分,莱恩堡则距地面80-90公分。莱恩堡的葡萄树长得青葱可人,挂果的位置高低一致,但一个蔓上才长两串葡萄,一问,邹老告知,正常情况下亩产才两百多公斤果实。这应该是我听到最低的国产葡萄园的产量。莱恩堡的酒尚未正式面市,算算成本,估计售价不会低,希望到时定价合理些,也让普通消费者有机会尝试。
去年尝他们2011和2012年份的酒,觉得只是干净,没什么内容。毕竟2010年种植的葡萄,一挂果酒庄还未完工,就在简陋的车间试着酿造了——按照法国葡萄酒原产地命名和管理制度的标准,这种新果是不可以用来酿酒的。我喝了,觉得吞下去也可以接受。当时同行的还有葡萄酒圈半退隐的行家Winnie,她笑着说,一个酒庄有没有潜力,是可以从开始阶段判断的,等对方把好酒酿出来,谁都知道了,还需要预测么?
今年,从2000年起就跟随邹老左右的张孟辉先生带我们在酒窖内木桶品尝未装瓶的新酒。本以为半个小时就品完了,结果一个多小时过去后,还只是一个开始。原来他们用8家法国橡木桶供应商产的木桶,同一块地,比如同样的赤霞珠葡萄,前面的采收和酿造工艺完全一样,只不过装在不同的木桶,出来的味道和特色完全不一样,试了六七个不同厂家的木桶内的酒,有的带霸道的烟熏和咖啡味,有的散发温柔的花香,有的展现了典型的葡萄品种特性,有的则骄傲地封闭了自己,好玩。
孟辉说,邹老现在一心扑在他那四块宝贝实验田上,每天一早就去地里弄这弄那,酿酒车间的实际工作,装瓶前最后的调配邹老都不管了,主要是他来弄。我好奇地问孟辉:“那你是实际的酿酒师了?感觉如何?”他笑道:“酿酒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变魔术一般。装瓶前要在各木桶里抽出不同比例的酒液,混在一起成样品,然后品尝看是不是自己想象和期待中的味道。一试多份。这个过程有时候一天就调配好一款了,然后可以按照小份的比例,在大桶中抽取酒液混在大罐内,让各桶中的酒液充分混合,以便保证同一批同一款酒出来的是一种味道,再装瓶储存或销售。若是不顺利,有时候,恐怕一个星期也调制不出一款呢。”
“那你明年什么时候调酒,我要来玩。”
“到时通知你吧,酒庄内有几间客房。”
“那我要最大最漂亮的那间,一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葡萄园的……”
“没问题。”
“真嫉妒你们,住在葡萄园里,连猪鸡鹅瓜菜都自己种养,还养梅花鹿,纯天然无污染,哼哼。”
孟辉大笑起来。
近三年每年到北京出差,我总是留出一整天时间踏足这个位于京郊房山区的酒庄,甚至一年两次。这主要是由于邹老的缘故。2006年时喝过波龙堡的酒,当时邹老任园艺总监及酿酒师,在场的一位资深葡萄酒进口商都赞叹了。我随即参观波龙堡,写下了邹老的访谈,题目是《波龙堡邹福林:梦想打造中国最出色的小酒庄》。

然而,2011年,邹老因故离开波龙堡,跟随从事环保产业的王恩来先生在北京房山区长阳镇稻田一村创立了莱恩堡,当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定会酿出比波龙堡更好的酒的。因为这句话,我一直好奇邹老这新酒庄将会如何,
可是坦率地说,这么频繁地跑京郊,难道心里不是惦记着莱恩堡出产的家常菜么?前两年他们是在庄园内某个平房小院子里,像以前学校食堂那种里烧的,极简单的做法,也让我大快朵颐,唇齿留香。山珍海味容易让人眼前一亮,家常菜更考验功力,原料不好就白搭,不过,今年厨师的水平大涨啊。
又喝了一款调配后的酒,即根据刚才几个桶里的原酒调配出来的2013年份的成品赤霞珠,闻之果香宜人,还有隐约花香,喝下去后,原来几个桶中曾出现的甘草、咖啡、黑莓、烘烤、矿物等味道交错,浑然一体,单宁强劲,入口却柔顺,酸度高又很舒服,已经具备一定的层次和架构了,再放上几年没问题,比前面品的那几款都好,集众之长又没有明显的缺陷。这就是酿酒师的功劳了。多有成就感的行业!
今年的国产葡萄酒业可谓给我惊喜连连。六月份去上海参加山东青岛莱西的九顶庄园活动,这个欧洲企业投资的酒庄的出品让人眼前一亮;九月份去新疆参加中国著名酿酒师李德美先生担任酿酒顾问的天塞酒庄落成典礼,让我对新疆产区充满期待。
把葡萄原料种植好,工艺上没有大的缺失,酿一款干净的、放心的国产葡萄酒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吧,再进一步酿出好酒就需要自然条件配合客观努力了。对比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历史,伴随国内葡萄酒消费者的剧增,本国的葡萄酒业都质与量齐飞跃,众多好酒庄争相涌现。看来,中国的葡萄酒爱好者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