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名庄崇拜”
眼下,中国市场的进口酒热得烫手,而更热的是以拉菲、玛歌等为代表的法国八大名庄酒——至少是其中的几个品牌,在中国高端消费人群的追逐下,价格一路走高,而市场上可交易的存货量却在一路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中国市场正出现一种对名庄酒的崇拜——消费者盲目追捧,酒商囤积居奇,而酒庄限量供应,供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视名庄酒为“宝”,以拥有、消费名庄酒为荣。正是这种名庄崇拜,在拉动消费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炒家及藏家,他们以不同方式,或到国外购买期酒,或到拍卖市场竞拍囤货,或是在市场上将具有增值潜力的年份名庄酒重金扫回后待价而估。总之,在名庄酒面前,他们表现得如饥似渴、不择手段。正是这些炒家和藏家的加入,使名庄酒的市场热度不减,其中,拉菲作为被中国新贵阶层整体相中、具有第一影响力的名庄酒,其市场价位已经被炒到了绝对奢侈品的地步。
在这种“名庄崇拜”情结下,拉菲也成了财富的另一种代名词,经营进口酒的酒商,往往会以自己手上有多少好年份的拉菲来体现实力,而但凡手中存了好年份拉菲的,又往往具有一种极为严重的惜售心理——在他们看来,拉菲价格还要一路上涨,这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这种普遍被行业认可的判断,这种市场预期,正像一只小虫子一样挠着进口酒行业的神经。
像拉菲、玛歌、柏图斯这样的名庄酒,因为产量有限,其中又沉淀了酒庄数百年的文化和品牌资产,在资源稀缺的现实面前,受到市场追捧,其实也并不稀奇。而其价格越炒越高的真实理由,正是这个资源稀缺的特性。
在中国市场,对进口酒的名庄崇拜,像瘟疫一样传染着每一个酒商,并因此创造了拉菲被摆上高消费餐桌的神话——仅江浙一带市场,在某一个时期,一天之内就能销售大拉菲一两百支,而大拉菲的年产量总共才30万支!而且这30万支是要供全球消费!由此可见,中国的“名庄酒”消费者中,不知道有多少在这种“名庄崇拜”中做了冤大头!
热炒拉菲,引得假酒无数
在市场对拉菲等名庄酒进行热炒的同时,一个副产品也应运而生——假酒以及擦边球产品大量涌现,这无疑是在为拉菲品牌抹黑,更为拉菲市场当前的疯狂恶炒埋下了隐患。
在今年10月份召开的济南秋季全国糖酒会上,在专设的国际酒专业展馆中,有两个现象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中文“卡斯特”的代理商集体参展,与法国CASTEL阵营唱起了对台戏;一个是打着“拉菲”名号的品牌高调举旗。在展馆,我们能够看到的所谓“拉菲”系品牌多得让人记不过来,什么金牌拉菲、皇家拉菲、拉菲精品、拉菲堡、拉菲私家系列、拉菲精选等等等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真假莫辨。而在展馆看到这一现象之后,大多数参展、参观的客商都给出了这样一种结论:“这么多拉菲,90%是假的!”——看来,拉菲真的要滥市了。
就法国名庄中的代表性品牌拉菲而言,尽管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假酒、冒牌酒以及通过打擦边球借力拉菲品牌赚“快钱”的仿冒品牌,但在高端消费市场,人们却是不管不顾,该怎么炒还怎么炒,即便假拉菲泛滥,也难挡高端人群对拉菲品牌的追捧热情。而酒商们更抱着这样一种目的:且不管它以后滥不滥市,先赚了钱再说。
在这次济南糖酒会上,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高不可攀的拉菲,有一家公司居然推出了含税价最低81元/瓶的“拉菲系列”产品,而且打出了可以“授权全国独家独立品牌运作”的招牌,让人感觉极为夸张。
玛歌接棒,起步快跑
目前,进口酒热度依然不减,在满眼尽拉菲的市道中,人们对名庄酒的热情已经被极力点燃,而面对名庄产品明显稀缺的资源特征,很显然,对于中国高端消费人群来说,仅有一个拉菲是不够的。
尽管拉图、玛歌、奥比昂、柏图斯、白马等名庄酒与拉菲具有同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毕竟拉菲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一筹,其知名度之高、影响面之大、对中国高端消费者的印象之深刻,均远远超过了其他几大名庄酒,堪称国际名庄酒在中国市场的第一知名品牌。
受市场供应量所限,面对强力市场需求,拉菲的价格一路走高势在必然,这种市场走势,在越来越多的炒家加入到炒拉菲阵营的时候,无形中就打造出了一个市场壁垒——有钱的人没货,有货的人囤积居奇,喜欢拉菲的人消费上瘾。由此,市场便形成了一种普遍惜售气氛,于是,拉菲就显得更加紧俏。
既然在名庄酒之外已经聚集了大量游资,那么,由拉菲所创造的名庄效应,也便为这些游资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同样具有资源稀缺性特征的其他名庄酒,正在成为下一个热炒的对象。
当下,在酒圈子里流传着一种说法:总书记出访法国的时候,法方曾经以玛歌酒招待,总书记说:“这个酒好喝”。于是,在国内,大家都知道总书记喜欢玛歌。于是,在政界和军界,玛歌开始流行了起来。当然,这只是一个颇具小道消息特征的市井传说,但它却指明了名庄酒的下一个炒作对象——玛歌。无疑,在这种消息的推波助澜之下,在拉菲炒作空间已经被无限压缩的同时,玛歌将接过市场热炒拉菲之后的下一棒,起步快跑。
稀缺资源总是被逐利的资本格外关注
资本逐利,这是生意场上人人皆知的一个商业规则。而当前被市场热炒、为资本所追逐的产品,无一例外,都被从资源稀缺性上挖掘出了炒作空间——如果资源不稀缺,价格就炒不上去;如果资源不稀缺,要炒作就得动用更大量的资金;如果资源不稀缺,就无法通过捂盘来拉升市场;如果资源不稀缺,就不会赚到更多的银子,也不会有更多的人跟风和抬轿。
因此,从这几年市场对相关商品的炒作看,他们所选择的产品,无不是瞄准资源稀缺性这一卖点而来。包括市场对茅台的炒作,对大蒜的炒作,对生姜的炒作,对绿豆的炒作,对棉花的炒作,等等,资本开始入市炒作之时,往往都是抓住商品供应量出现较大缺口的时机。
就名庄酒而言,在拉菲效应带动下,其他几大名庄酒在本身产量与拉菲同样有限的情况下,进入炒家视线只是早晚的事情,尤其是酒业外部资本的进入,将会掀起一波更为壮观的资源性炒作行情。自然,在这种炒作中,资本会根据市场趋势和自己对未来的判断,而做出最终选择。
随着中国高端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进口酒行业的“炫富式”消费也正影响着更多的高端人群——是否拥有自己的私家酒窖,已经成为显示高端消费群体及名酒藏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正是这种“炫富式”消费,将为进口酒市场带来更多的外部资本进入机会,而随着大量外部资本的进入,资源稀缺性产品将会掀起一波又一波行情——资本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酒业新热点——“老藤葡萄酒”即将浮出水面
在进口酒领域,总是不乏热点,而大量涌入的资本势力,又一直在寻找和制造着进口酒行业的新热点。
拉菲热总有过去的时候,玛歌流行也总会出现画上句号的那一天。在进口酒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寻找和发现即将出现的热点,寻找和发现炒家资金的新动向,寻找和发现有潜力、具有聚富效应的新品。
其实,行业内具有敏锐眼光的人士已经发现,在拉菲之后,下一个具有与名庄酒同样稀缺性特征的资源型产品,就是目前世界上存量很少的“百年老藤葡萄酒”——用树龄高达百年的老藤葡萄树所产葡萄酿造的酒。现今存世量极少的百年老藤葡萄树,其挂果率已然极低,而其出产的葡萄酒量则更少,因此,也使百年老藤葡萄酒具有了极为明显的资源稀缺性特征,这类产品一旦受到市场追捧,其升值空间和赚钱能力将会得到最大释放。
在此前,国内市场对于老藤葡萄酒的概念已经有过一轮炒作,其炒作的核心和重点,则主要集中在树龄概念上。例如云南红曾经推出过“老树葡萄酒1968”,以1968年开垦的葡萄园基地树种为原料,宣扬的即是一种树龄概念;香格里拉酒业和龙徽酒业,曾经分别推出过70年老树葡萄酒和30年、20年、15年树龄的红葡萄酒。但以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看,真正能够具有30年以上葡萄树的酒厂并不多。在全国,超过50年树龄的葡萄树更是屈指可数,更显然,这些孤孤零零的“老树”所产葡萄难以批量酿酒。在国产葡萄酒行业,人们对借助树龄概念进行炒作的做法颇多微词且质疑无数。
据业内专家介绍,葡萄树龄的大小跟酒品质量有着很直接的关系,树龄越大,葡萄树的根系就越发达,而其从地下所汲取的营养液也就越多,因此酿出的酒也就更丰富、更具多样性风味、更醇厚也更老成。
关于酒,中国消费者有一个普遍认同的理念,即“酒是陈的香”,在这个“香”字背后,是对其产品品质的高度认同。在人们的理解中,不仅白酒如此,葡萄酒同样如此。因此,越是有年头的东西,越容易得到人们认可,也越容易被资本所追逐。显然,“百年老藤葡萄酒”已经具备了一个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市场卖点,进入市场炒家的视线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20年?30年?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叫“老藤”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皆有规则。而在葡萄酒领域,因为葡萄树各自具有不同的年限,因此也为葡萄酒进行年份划分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你是多少年的树龄,也许可以定义为多少年份的葡萄酒。但在“老藤”这个概念上,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按照国外严格的葡萄酒酿造管理制度来说,显然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叫的——只有用够年头的葡萄树所产果实酿造的酒,才可以叫做“Old Vine”。在葡萄酒旧世界国家,通常意义上,树龄达到50年以上的葡萄树才能叫做“老藤”。
根据葡萄品种的不同,葡萄树可以存活的时间也不同,最长的可以存活200年之久,而葡萄树龄是从开始栽种的那一年进行实际计算的。在19世纪70年代曾经肆虐全球的葡萄树根瘤菌,像一场瘟疫横扫了全球葡萄酒业,致使欧洲几乎三分之二的葡萄园颗粒无收,而全球葡萄园中能够逃过那一场劫难的葡萄树实在是少之又少——之后存活下来的则成了极品“老藤”,尤其是树龄达百年以上的老藤葡萄树已成凤毛麟角,堪称葡萄树中的至宝。
具有百年树龄的老藤葡萄树,显然应该算是老藤中的“老藤”,而用其果实酿造的葡萄酒,应该算是极品中的“极品”。要知道,在一些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比如中国,树龄能够超过30年的葡萄树就已经比较稀少,而在法国等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因为种了毁,毁了种以及病害等原因,树龄超过六七十年的葡萄树,其存世量也已经很少。
由于在市场运作和产业监管制度方面所存在的极大不同,在国内,“老藤”概念可能是企业为了获得巨大市场利益而被拿来进行炒作的,而在国外,以数十年老藤葡萄树甚至百年老藤葡萄树所产葡萄酿造的酒,在酒标上标注“Old Vine”字样,即“老藤”,则和炒作完全无关,相反,却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在国外,能够标注这个字样的产品,必须是名副其实的老藤果实酿造的酒,而其中所体现的,则是酒庄庄主对老藤葡萄酒品质的肯定、信赖和自豪,同时也彰显产品的个性与特色。
“百年老藤”,葡萄酒中的下一站稀缺资源
目前,在中国的进口酒市场上,真正来自国外的百年老藤葡萄酒并不多见,而偶然面市的,单支酒的价格一般都在三千到五千元之间,个别酒品的价格则高达七千元左右。当然,假冒的百年老藤酒不能计算在内。对于在市面上所看到号称百年老藤的葡萄酒,相信稍微有点消费常识的爱酒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作为一个具有全球性资源稀缺特征的葡萄酒品,任何一个拥有百年以上老藤葡萄树且能批量产酒的酒庄,其百年老藤酒品的年产量最多也不过三五百箱,以此资源的稀缺,当面对巨大市场需求的时候,单支酒的价格会只卖到五六百元吗?
很显然,与被市场热炒的1982年所产拉菲这一标杆产品动辄数万元的价格相比,同样具有资源稀缺性的“百年老藤葡萄酒”,其数千元的价格明显物超所值,在资本的关注下,一旦市场启动,价格势必飙升。
19世纪70年代那场根瘤菌瘟疫给全球葡萄酒行业所带来的灾难,几乎影响到了当时所有葡萄酒生产国,澳洲也不例外,而唯一例外的是,在南澳部分地区,因为与世隔绝的关系,加之在这些区域实施了严格的检疫制度,因此使一些葡萄树得以免遭根瘤菌的侵袭而保留了下来,从而也保留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树资产。但即便如此,百年老藤葡萄树在澳洲也是很金贵的一种稀缺资源,搜罗澳洲数千家酒庄,拥有百年老藤葡萄树,且可以生产百年老藤葡萄酒的酒庄,统共也不超过10家——各家酒庄能够生产出的百年老藤葡萄酒,一年的量平均也不超过三四百箱,这样算来,全澳洲能够上市销售的百年老藤葡萄酒,每年只有区区三千多箱,三五万支的量,就算全部投放到中国市场,也不过是刚刚够高端消费者打打牙祭而已。
正因为现存于世的百年老藤葡萄树数量绝少,而老藤葡萄的产量又极低,仅有年轻葡萄藤产量的1/10甚至更低,所以老藤葡萄格外受酿酒家的珍视,而人们对于老藤葡萄酒的态度,则普遍持一种惜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