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创新令烟台葡萄酒产业嬗变
发布日期:
2008-05-08 15:00:52
来 源:
姑苏晚报
作者:
黄翊华 周权 张健

   毫无疑问,烟台是我国葡萄酒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优质酿造葡萄主要产区之一。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烟台葡萄酒年产量19.76万千升,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48%%以上。去年,烟台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0.37亿元,占全国葡萄酒工业销售收入的54.33%%。

   事实上,烟台对葡萄酒产业的理解,已不再停留于一年之内卖多少瓶酒,或是在全国市场上占多少份额。

   两条路径,正让烟台葡萄酒产业完成一次令人更为瞩目的嬗变。

   南王山谷从“撂荒”走向“车间”

   南王山谷,是一片山地的统称。葡萄种植户姚学忠所在的磕刘村,是山谷里众多行政村中的一个。“一年工资收入,至少也有15000元;换在以前,想也不敢想”,姚学忠快人快语。

   姚学忠家有10来亩地,主要种些玉米或是小麦,“以前吧,饿不着,也富不了”。看当地葡萄酒产业很兴旺,姚学忠便琢磨着种些葡萄。但美好的愿望很快夭折,“品种不好,管理技术也差,力气用了很多,收入反倒少了”,一气之下,姚学忠把葡萄给刨了。

   “南王山谷的地,撂荒的很多,没什么人愿去侍候”,姚学忠有些气馁。据烟台下属的蓬莱市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张绍贤介绍,统计下来,包括磕刘村在内的南王山谷5个村,共有2540亩地,撂荒的多达320亩;村里以每亩1元的价格向村民发包荒坡,也无人问津。

   2005年,在姚学忠的记忆中留下烙印。这一年,烟台中粮公司相中这块土地。中粮君顶酒庄副总经理韩余宽告诉记者,他们在保证土地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成立了南王山谷葡萄生产合作总社,农民土地按土地质级及评价折算股金入股,平均每亩折价1.6万元,按每股1元折算股权数,逐年按股权数支付定期股息和分红。

   姚学忠的介绍更为具体生动:两年多前,他家10亩地入股,次年就拿到5000元分红;土地入了股,姚学忠和妻子也没闲着,分别成了南王山谷君顶酒庄苗木公司和绿化部的员工。一年下来,仅工资收入就有15000元。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举打破葡萄酒产业兴盛、种植户无利可得的矛盾。原任蓬莱市市长助理的韩余宽说,现今,建设基地作为种植“车间”,聘用农民做“基地工人”,由公司统一提供葡萄种苗、生产物资,统一培训种植技术,并按标准化要求从事生产管理。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引入,一户农民管理12亩葡萄园已非难事。

   45岁的张方伟就种植了158亩葡萄,去年出产的葡萄糖度达到22度(标准规定为18度),仅此一项就获得3万多元的奖金。

   而让农户可大展手脚的,则是基地的技术支撑。韩余宽说,南王山谷君顶酒庄就聘请了数十位博士生、科研专家,“你在葡萄园里逛,没准对面走来的那个穿着雨靴的人,就是一个博士生”。

   事实上,这绝非个例。据了解,除了中粮公司外,张裕、王朝、华鲁等50多家葡萄酿酒生产企业采用类似办法,一方面确保葡萄酒生产原料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推动着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烟台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坦言,前些年,烟台葡萄酒闻名海内外,但葡萄种植户因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栽培技术低下、产区酿区严重分离等因素,丰产不丰收、保量不保质,现在通过成立葡萄联合社的形式,形成“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40多万农户种植葡萄,一年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亿元。

   工业旅游将“酒香”引向“多元”

   烟台张裕集团正在诠释另一种发展思路。投资2亿多元兴建的酒文化博物馆,让人闻出葡萄芬芳的另一种香味。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张裕集团酒文化博物馆。在历史厅,一个民族企业的发端与创业艰辛,历历在目;走进现代厅,一座酒城享誉全球的历史,精彩还原……在低于海平面1米、始建于1894年的百年地下大酒窖里,摆放着上千只酒桶、容量15吨的百年桶王以及建国以来所有年份的张裕样酒,令人无比震撼。

   能让游客直接感受葡萄酒生产过程的,当属地下酒窖里的DIY了。“我们为你准备了各种年份和口味的原桶葡萄酒,你可以拿着酒瓶直接灌装你所喜欢的葡萄酒,然后用最传统的方法,用木锤把瓶塞砸进瓶体,封上标签再写上你的大名、制造日期,一瓶原生态的酒就酿成了。”讲解员胡小姐细解了每一个步骤。

   她告诉记者,博物馆所展示的不只是张裕葡萄酒,还串联了各种酒文化和葡萄知识,并设计了品酒比赛、手工酿酒、葡萄酒生态有奖问答等娱乐项目。去年,这个博物馆共接待了23万人次的游客,直接经济效益达到近3000万元。

   围绕葡萄酒产业展开的工业旅游,正在成为旅游名城烟台的另一张亮丽招牌。在葡萄酒主产区的蓬莱,记者拿到一份蓬莱旅游“十一五”规划:借助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资源,积极发展葡萄酒文化展、葡萄酒品尝、葡萄园观光、葡萄采摘等旅游项目,着力构建以18公里烟蓬观光大道为核心、以25万亩的“两横三纵葡萄长廊”为骨干的葡萄观光旅游带,建成国内最大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和旅游基地。

   张绍贤告诉记者,自2006年起,蓬莱市依托滨海旅游城市和中国葡萄酒名城的优势,发展葡萄酒主题旅游,已建、在建酒庄酒堡10处,开设葡萄酒文化、采摘酿酒、运动休闲等旅游项目130多项,预计到2010年,年旅游综合收入可达40亿元,占蓬莱全市GDP的10%%。

   “客观地说,我国是酿酒大国,但不是葡萄酒生产大国,尤其是面临洋企的冲击,我们更需要拓宽领域,将葡萄产业与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有机地结合,有效地提高葡萄酒产业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烟台市经贸部门的负责人如是说。

   烟台正在谋求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融旅游观光、生态建设、葡萄加工、娱乐饮食于一体,完成从产业优势到品牌优势的升级,进而打造烟台葡萄酒的整体品牌。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