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葡萄的历史
发布日期:
2006-12-22 11:11:33
来 源:
淘宝网
作者:
derass
新疆葡萄干

  在新疆的水果中,被人们称为“珍珠和玛瑙”的就是葡萄。新疆葡萄甲天下,久负盛名。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早在十六国北凉时,吐鲁番就开始有了栽培葡萄的记载,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这一时期任命管理浇葡萄地官吏的文书。

  《北史·高昌传》和《梁书·高昌传》,都有吐鲁番“多五果”、“多葡萄”的记载,到南北朝时,吐鲁番已成为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

  吐鲁番出土的麴氏高昌王朝时的《高昌勘合高长史等葡萄园亩数账》和《高昌延长六年(566)吕阿子求买桑葡萄园辞》,就是有关葡萄园租种账籍和买卖葡萄园的契约,这两件文书说明,当时种植葡萄已很普遍。唐代吐鲁番的葡萄栽种技术已广泛传人中原地区。至明代,甘甜无比的无核白葡萄在吐鲁番地区广泛种植。正如《农政全书》所说:“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睹,味胜刺蜜。无核,则异品也。”

  吐鲁番葡萄的生长寿命很长,成片古老葡萄园随处可见。数十年、上百年的葡萄藤,结果仍很旺盛。

  清代著名诗人肖雄曾在吐鲁番居民家中做客,看到当地 饮葡萄酒的盛况,他在《饮食》这一组诗中写道:
  新酿葡萄瓮始开,全家高会敬擎杯。
  还看马乳融成未,吩咐央歌再娶来。

  吐鲁番葡萄品种很多,至今已发展到500个优良品种。著名的是无核白葡萄,另有硕大的马乳葡萄、以药用为主的琐琐葡萄,还有红葡萄、喀什哈尔、黑葡萄,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堪称“葡萄博览园”。无核白、无核黑、马奶子、百家干、木纳格,喀什哈尔、黑葡萄、和田红、粉红太妃……鲜艳似玛瑙,晶莹如珍珠,翠绿若翡翠……令人垂涎欲滴。
  无核葡萄并非无核,只是种子发育不完全,吃起来不觉得有核,所以称“无核”,它是用扦插和压条方法繁殖的。

  如魏文帝曹丕在一篇诏令中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葡萄说。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娟,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孽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照曹丕看来,葡萄是比南方的龙眼荔枝,更好的果类。

  《本草》上则说:“葡萄气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苎食轻身延年。”葡萄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无怪乎内地有人把葡萄当作一种补药来服用。

  普及《汉书》《西域传》中说:“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葡萄、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皇宫别苑种植葡萄外,一般出身于地主阶级的士大夫,在他们的园林别墅中也种植葡萄。

  晋《宫阁名》中提到:“华林园葡萄百七八十株”。钟会的《葡萄赋》中说:“余植葡萄于堂前,嘉而赋之。”

  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提到寺院种植葡萄的情况严《白马寺》浮图前奈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奈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美殊美,冠子中京(即洛阳)。帝至熟时,尝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异。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值)牛。”这个时期内地种植葡萄还不是普遍的。

  唐代以后,新疆的葡萄继续向内地输入。

  《唐书》上说:“太宗时,叶护献马乳蒲萄一房,长二丈余,子亦稍大,其色紫。”

  而“长安,洛阳两地出土之古镜甚多,其中有一种上镌海兽、海燕以及葡萄花纹者,最为精美。前人称此种古镜为海马葡萄镜,以至属于汉镜一类,近始知其为唐镜。海马葡萄花纹图案,传自西域,以至铸镜,唐代始盛,是亦唐代两京盛行西域文明中之一小例也。”说明,在当时,葡萄逐渐地申稀见之物变为常见之物了。

  清代对吐鲁番葡萄的记载更屡见史料,诗人也纷纷吟诗赞叹。著名诗人肖雄在《果瓜》诗中写道:
  苍藤蔓架覆檐前,满缀明珠络索圆。
  赛过荔枝三百颗,大宛风味汉家烟。
  诗中的“络索”即指葡萄串。

  肖雄在诗注中解释说:“有数种,一为白葡萄,即汉时所进之绿葡萄也……其甜足倍于蜜,无核而多肉。”故有“大宛风味汉家烟”之句。

  诗注中还提到吐鲁番盛产的马乳葡萄、琐琐葡萄等品种,但堪称上品者仍是无核白葡萄。

  肖雄还在文中记载说无核白葡萄“大逾蚕豆,滴溜珠圆,色在碧白绿之间,宝光晶莹,与玉无辨,因干后色白,故名。”

  如今吐鲁番市区内外,大街小巷,居民的房前屋后,到处是葡萄园,葡萄架,葡萄串串,喷香溢甜,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城了。有诗曰:戈壁火洲吐鲁番,葡萄万架珍珠串。浓荫一片蔽炎日,坎井千条水潺潺。

  新疆葡萄节(8月20日)

  活动内容:有维吾尔族婚礼、欢快的麦西甫、风趣幽默的“那孜库姆”、“唐昌乐舞”等表演。举办哈密瓜赛瓜会、经贸洽谈会、游览葡萄瓜果一条街、观看丝路商驼队再现两千年前的情景。

  与茶的合作

  中国是茶的故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家有茶,户户品茗,客来敬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的不同,饮茶习俗也各有差异,在甘肃,大多数人则更喜欢“三泡台”药茶饮。

  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西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三泡台,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为佐料配制而成,香而不清则为一般,香而不甜为苦茶,甜而不活不算上等,只有鲜、爽、活才为茗中佳品,呷上一口,茶的清、干果的香、冰糖的甜掺合着浸入丝丝神经……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