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太聪明,还是人家太笨?
--中国葡萄酒业的出路
“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蒙所有的人,或者在所有的时间里蒙一部分人,但你没办法在所有的时间里蒙所有的人。”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林肯
“市场是高效率的;地上没有现成的二十美元让你捡。”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江泽民好友 默顿 · 米勒
“是我们太聪明,还是人家太笨?”
----马凯公司 李震
一、烽火连天的中国葡萄酒业
最近十年,是中国发展黄金的十年。经济上去了,百姓的消费也上去了, 特别是葡萄酒。以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现在已经逐渐走上百姓的饭桌。从1994年到2000年,我国葡萄酒消费增长了61.8%,而同期全世界年产量的增长率仅为6.5%。在去年9月份国际葡萄酒发展论坛上,原OIV(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的主席丁洛特先生也表示,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令他感到吃惊,他预测要不了三年,亚洲特别是中国将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方。
葡萄酒业的这块饼大,来抢的人更多。原来的国产老牌子,新入行的国产新牌子,来自世界各国的洋葡萄酒,都想争一杯羹,可谓烽火连天,诸侯纷争。
面对国内外的竞争,中国葡萄酒业也在苦苦思索,寻求制胜法宝。其中以“庄园酒”运动和“普及葡萄酒”口号最为声势浩大。
记得大概两年多以前,国内的企业们开始探讨庄园酒,认为这是缩小国内红酒与世界高质量的葡萄酒差距的最佳方法。更有一些企业的酒庄平地而起,力图以此巩固品牌优势,打造国产高档葡萄酒。
最近,业内又掀起了一阵“普及葡萄酒”的运动。用纸盒、利乐包包装葡萄酒,把酒的价格压到十几元,甚至几元,以吸引普通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
这两种声音,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两个运动的倡导者都自认为自己的方向是中国葡萄酒业的出路。
真的是这样吗?中国葡萄酒厂家可以通过这两个运动改善自己的品质、品牌、市场以及国际地位吗?我不敢肯定, 只想跟大家分享以下我在海内外酒业的一些亲身经历。
二、令人尴尬的酒庄
首先说说“庄园酒”运动。要弄懂是不是应该搞庄园酒,先得弄懂的是什么是庄园酒。
庄园酒,有两层含义。如果从字面上看,指的是一个大的农庄,古堡为中心,周围有大片葡萄园。如果从“庄园酒”的含义来看,指的是精心培养酿造的葡萄酒:从葡萄的选种,到土地的保养,每道葡萄种植的工序都需要细致的照料。
庄园酒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只有法国、意大利等老世界的国家才有酒庄呢?为什么美国、智利或者澳大利亚这些新世界的产酒大国没有去刻意追求庄园酒?酒庄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种植葡萄,从中世纪起就是许多地主庄园的主要任务,这是和基督教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这些地主庄园,到现在就演变成了酒庄。所以,酒庄不是刻意建造的,而是历史的产物。
许多新世界的名产葡萄酒,葡萄是在地上种的,用不锈钢桶酿的,橡木是打成木屑放进钢桶的,味道却比老世界的酒一点不差。
我曾经和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朋友在山东某地考察,看到一片中国农村民宅的远处竖立着一栋半年前造的欧洲十六世纪风格的古堡。我的朋友很奇怪,中国的人民居然如此崇尚他们古代的建筑文化。他们问我那不伦不类的东西是什么,我非常尴尬,只能告诉他们这东西是用来酿制葡萄酒的。
酒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中国,用最好的葡萄,最好的机器设备,最好的辅料,聘用国外的酿酒师,在最盖得最象的中式欧洲古堡里酿出的酒,能在国外的低档酒市场上卖到10美元一瓶吗?
为什么?我不想细究技术上的原因。想一想法国人酿不酿得出我们的茅台、五粮液,就知道我们能不能酿得出地道的红酒。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 在短时间之内, 法国人酿不出茅台, 我们也酿不出高档的红酒, 不管在什么款式庄园里。
为什么国外的葡萄酒货架上,从来就没有中国葡萄酒的身影?是我们太聪明,还是国外的消费者太笨,笨到不能欣赏我们的酒?
中国厂商可以放弃庄园酒的概念了。我们要面对这个事实,就是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出高质量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葡萄酒。国产葡萄酒业的定位, 应该走平民道路。
三、危险的“平民化”
平民路线该怎么走呢?采取纸盒包装的方式真的有帮助吗?
我还是想再问一句,是我们太聪明,还是人家太笨?为什么在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这些产酒和喝酒的大国我们都看不到盒装酒呢?好像纸盒装牛奶还是美国人发明的呢!
2000年,法国酿了5.8亿升酒,喝掉3.5亿升;意大利酿了5.2亿升,自己国家消耗掉3.1亿升;美国的产量是2.3亿升,自己喝掉了2.1亿升。光这三个国家,剩余的酒就比中国人一年喝掉的葡萄酒要多得多。
从经济上讲,简包装节省的成本并不多,不过是每瓶省了一两块的成本而已。
还有,一盒牛奶,在货架上能摆放多久?一盒葡萄酒,在冰箱里能藏几个月?一瓶葡萄酒,卖不掉的话,摆上一年、两年、五年会是怎样?如果换作是纸盒装的呢?就怕纸盒装酒到头来的成本更高呢。更不用说,葡萄酒本来就该是从瓶子里倒出来的。你愿意喝纸包的二锅头吗?你想“来一盒”葡萄酒吗?
四、踏实的道路
好好酿酒,把酿好的酒送到百姓桌上,让他们去评判我们的葡萄酒吧。美国人好像不比我们笨,他们没有去造古堡;法国人也不比我们傻,他们没有把剩余下来的廉价酒去装纸盒。我们还是把盖洋堡,买纸盒的钱省下来,好好种我们的葡萄,酿我们的酒吧。

与克林顿总统耶鲁大学同窗,美国驻匈牙利大使彼德 · 图孚在纽约 Le Cirque 共享一瓶20年陈Chateau Margaux.
作者档案:李震(James Z. LI),葡萄酒业专家及品酒师,生活和工作于美国Napa和Sonoma,二○○○年移居上海。具有多年策略咨询、收购兼并及跨国公司管理经验。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并拥有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双硕士。现任马凯公司(www.ejmckay.com)总裁,专门从事跨国收购兼并及董事会策略业务。业余时间任职牛津大学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以及哈佛俱乐部上海联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