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2025年度中国葡萄酒酒庄Top10“庄主夜话”在北京密云成功召开。
中国酒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王琦,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施辉阳出席会议。来自山东、河北、新疆、山西等国内主产区的十大知名酒庄庄主及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高端对话与深度交流。会议由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火兴三主持。
本次活动采用闭门圆桌会议形式,旨在创造一个坦诚、务实、高效的交流环境。与会嘉宾围绕“中国精品酒庄的品牌建设与市场挑战”、“酒庄旅游与体验经济的模式创新”、“产区协同发展与价值提升” 等核心议题,结合各自酒庄的发展实践,分享了成功经验与独到见解,并就当前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对策研讨。
会议认为,中国精品酒庄的发展应更加注重风土表达、品质提升与文化叙事,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时,应加强跨产区之间的交流互鉴与资源整合,共同维护国产葡萄酒的良好声誉,携手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中国葡萄酒的整体竞争力。
邵学东指出,君顶酒庄过去注重品牌露出和价格标杆的建立,但在拥抱网络平台如抖音后,发现其受众与品牌高端定位存在错位。因此,酒庄正探索通过更高端的合作形式,精准触达具备经济实力且符合品牌调性的消费群体。他强调,应充分发挥酒庄自身优势:一是依托自有高尔夫球场,锁定“有钱有闲”的高净值人群,增强客户忠诚度,已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利用地处山东半岛旅游胜地蓬莱阁的地理优势,与专业旅游公司合作,提升酒庄游到访流量,并有针对性地推出定制化产品。他总结到,酒庄发展需聚焦自身核心优势,精准定位目标人群,设计匹配的消费场景与活动,倡导“专业人做专业事”,实现品牌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重提升。
李记明首先表达了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信心,指出葡萄酒拥有9000年历史,具备三产融合、受众广泛、低酒精度、风格多样等优势。他强调,品质是产业根基,必须严守质量安全底线,这对维护行业整体声誉至关重要。在发展路径上,他提出要“对标国际”,在质量等级、风格特点、品质稳定性及性价比方面向国际看齐,同时也要“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葡萄酒,这是一个动态课题,需通过科学调控工艺并加强消费者沟通。他还特别强调“做好品质表达”,即运用科技手段,将酿酒过程和风味特征定量化、通俗化,让圈层消费者清晰理解产品价值。最后,他呼吁大力推行葡萄酒中国鉴评体系,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陈立忠认为,中国葡萄酒行业正面临挑战,过去经济繁荣期的乱象和负面信息损害了消费者信心,当前需静下心来“做内功”。他强调,酒庄必须坚守品质与安全底线,并强化自身风格,将品牌与地域特色深度绑定。天塞酒庄通过打造“霞多丽女神”、“少庄主醒酒”等IP形象,推出马瑟兰和生肖酒等具有记忆点的产品,成功建立了鲜明的品牌认知。她主张持续进行品牌输出,利用节气、节日等热点进行日常化传播,并通过酒庄游深度融合民族文化、文艺作品与旅游线路,形成“组合拳”。同时,参与国际展会提升品牌美誉度,反哺国内市场。她坚信,只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中国精品酒庄终将迎来“柳暗花明”。
朱晓冬分析,当前酒类市场整体低迷,葡萄酒行业虽有优势但面临严峻挑战,经销商库存压力巨大。他指出,解决之道在于与经销商深度联动:确保经销商有合理利润,并帮助其动销,减轻资金周转压力。他强调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研究其真实需求和动线,实现“以消定产”。在品牌与销售策略上,他认为两者应分开管理,品牌建设是长期投资,不能追求立竿见影。针对不同价位产品,应采取差异化销售策略:高端产品可配套回厂游,中端产品举办品鉴会,低端产品则采用换购等方式。他呼吁行业共同思考如何应对消费场景减少的现实,重建市场活力。
Fran?ois Thiphavong分享了安诺酒庄的品牌实践。酒庄扎根蓬莱丘山山谷,致力于打造体现中国风土的精品酒。在品牌传播上,积极拥抱数字化,构建多平台内容矩阵。市场布局方面,在上海设立品鉴中心作为华东体验基地,并通过多元跨界合作触达高端圈层:与知名高尔夫球会合作举办精英活动,与外资企业、技术公司开展商务品鉴,深入高端西餐厅举办主题酒会,并与“金枝玉葉”等生活方式品牌联名推广,结合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叙事。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品牌在多元高端场景中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王积家认为,推广葡萄酒应从创造消费场景入手。他指出,国内缺乏成熟的饮酒环境,应借鉴日本经验,先推出易饮、平民化的酒款,降低消费门槛,逐步引导消费者提升消费价值。关键在于让饮酒场景“生活化”,打破仪式感束缚,使其融入日常。他强调“旅游+互联网”的结合,利用张裕旗下6个4A级景区吸引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消费者真实感受葡萄酒文化,实现“拉新”与教育。他主张“以消定产”,即根据消费者反馈调整生产,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将旅游作为品牌传播和消费者教育的前沿阵地,能有效推动葡萄酒的普及与接受度。
于庆泉提出市场策略应分层:对初级消费者要迎合其口味,对高端消费者则要引领其品味。企业需明确自身定位(高端、中端、潮饮等)。以桑干酒庄为例,其高端定位依托于“品质表达体系”:品质是根本,品牌是引领,通过科技创新、文化赋能和特色体验构建核心竞争力。他强调要用“中国的语言”表达中国葡萄酒的品质,并挖掘各产区独特故事。品牌建设需专业化,建立统一的品牌色、Slogan和符号,由内而外保持一致。
崔彦志介绍了朗格斯酒庄在酿造工艺上的创新,如重力酿造、音乐酒窖、闪蒸工艺等,这些技术塑造了酒庄独特的风格。面对品牌传播不足的挑战,他认识到尽管产品品质提升显著,但消费者认知度不高,尤其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等平台需加大投入。未来计划与高校专家合作,从科学角度将葡萄酒特色数据化、定量化,增强说服力。在品牌形象上,正思考从现有建筑中提取元素进行重塑,并结合媒体传播。同时,希望将旗下文旅项目“如是海”与酒庄业务嫁接,将其客户转化为酒庄的优质消费群体,探索酒旅融合的新路径。
王高峰坚持“做好一瓶马瑟兰”的理念,自2015年起专注酿造碣石山产区的马瑟兰葡萄酒,并通过科技手段筛选专属酵母、研究葡萄风味,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品牌提供技术背书。在文化赋能方面,计划深入挖掘酒庄壁画群文化,结合“八仙传说”和道家文化,并利用康养基地吸引游客停留,构建有文化内核的酒庄游。新零售方面,探索在社区、大学、机关等场景建立销售网络。他强调高端消费需主动“送出去”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国产葡萄酒。同时,他也关注气候变化对葡萄种植的影响,如昌黎地区雨量过大带来的挑战。
戚立昌支持中国酒业协会推动区域品牌建设的倡议,认为国家层面的支持对企业至关重要。他主张酒庄应“走自己的路”,树立独特品牌形象,实现模式与产品创新。具体路径为“守旧中创新”与“创新中守旧”:一方面,坚持做好“酒庄酒”,追求极致品质与高性价比;另一方面,大胆创新,推出“非酒庄酒”,如参与潮饮大赛,结合年轻人喜好与其他元素,开拓新市场。这种双轨策略既能坚守酒庄核心价值,又能拥抱变化,吸引新消费群体。他强调,每个酒庄的文化、故事和推广方式都应独具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张文泉指出,当前葡萄酒市场信心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渠道模式已不适应理性消费时代,企业需建立“命运共同体”,兼顾各环节利益。他认为,酒的销售应回归本质。戎子酒庄将结合自身康养基地等实体资源,打造适合自己的线上线下推广体系,而非盲目追随电商直播。戎子酒庄在逐步打造“品质透明化”,即利用智能化技术将种植、酿造全过程数据化、可追溯,让消费者了解酒的理化指标和生产故事,重建信任。同时推广要到位,建立非同质化的营销体系。一系列措施的最终目标是围绕“美食、美酒、美好生活”理念,通过数字营销和文化赋能,让消费者重建对中国葡萄酒的信心。
王琦强调,中国葡萄酒必须建立个性化,避免同质化。品牌建设是核心,需在品质、文化、市场、风味、传播、传承等方面下功夫。品质是品牌的根基;文化是内涵,需融合企业文化、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丰富品牌故事;市场建设是生存关键,要根据变化调整策略,如通过潮饮大赛吸引年轻人,同时保留高端产品满足不同阶段需求。他特别指出,应摆脱国外餐酒搭配模式的束缚,立足中国八大菜系,找到适合本土餐饮的葡萄酒。品牌发展还需长期投入,定位清晰,形象深入人心,且要制度化传承。最后,他呼吁规范“酒庄酒”概念,梳理葡萄酒文化,由协会牵头在重点城市推广,共同树立中国葡萄酒的良好形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葡萄酒酒庄酒CADA,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