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与中国葡萄酒产业风口
发布日期:
2017-11-10 08:53:42
来 源:
酒业财经
作者:
李振江
  作为中国经济的坐标,党的十九大俨然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和君咨询毫不例外的成为高度关注者,在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多次交流中,对中国经济的走向形成了普遍共识,同时在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及产业的方向上,也有了一定的独到解读。就此,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著名酒类营销专家李振江接受了媒体专访。

  李振江:十九大之后国家的经济形势,综合起来有四个普遍共识,这四个观点在十九大报告里都有明确印证。站在酒业的立场,我认为需要引起广大同仁的高度重视。
 
  首先,十九大之后中国经济形势极好发展

  十九大之后,整个中国经济形势不是很好、特好、而是极好。

  十九大报告显示,用十五年的时间中国要全面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国家级GDP。在这个周期里,要成为世界大国一定是用经济实力去说话的。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美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尽管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尽管体量比较小,但增速很快,美国经济尽管速度慢但体量依旧很大,在这样的差距下,中国要赶超美国,就必须快跑十年,而且每年的速度和活跃程度要保持较高水准。因此,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有节奏的快跑,五年左右时间用于调整和纠错,用十年的时间加速前进,大概十五年的时间,把中国带向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由此,我们预测,中国将迎来十年高速的经济增长期,其繁荣程度和增速会恢复或者超越2010、2011年的速度。

  这是基于大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的战略目标。
 
  其次,伴随大国崛起的是意识形态上的统一输出

  从意识形态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必然要统一的文化价值观输出。习近平同志三万多字的报告里面其中两次提到了传统文化,文化振兴、文化复苏。文化价值观的统一形态,对于当下的环境和未来尤为重要。
意识形态的迭代分两个层面,一是建立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这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意识形态上的迭代,我们从从国际与国内、视觉与听觉、新闻与现实,上,党中央都在倡导一种积极且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影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的引导全社会进入到一种良性的、积极向上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

  第二个层面那就是从产业上来看。中国的产业一定要把本土的、传统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表现出它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但同时这种文化要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而不是单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中国特色的文化必须要具有与世界文化的交互、交换能力。

  第三,国进民退是这一阶段的大趋势,可能会成为重要的政策红利

  十九大之后的五年,国进民退一定是主流。从雄安新区的崛起、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金融上的PPP模式的稳步推进,国有资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有经济的率先进入不是说压制民营经济,而是二者之间一个阶段性的结构性的增长。

  从国家层面上,国退民进和民进国退都是调整节奏和结构的重要方式,不是谁制约谁而是交替上升的过程。

  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中国与世界的政治关系是要用经济来对话的,目前中国已经变成世界第二大债权国,与美国相差无几,与世界其他国家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好,大家好,中国损大家损。特别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更要有可控性,所以,首先保证自我的良性发展和大盘可控,可以起到稳定世界局势的重大作用。

  从表现形式上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会成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和政策红利。和君咨询做了多个省国资委的混合所有制项目,项目大难度也大,但确实是势在必行。两种经济体制的混合,发挥优势,规避短处,必定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红利。短期看,无论是国营经济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经济的混合所有制需要一个磨合、融合的过程,不会马上显示出大的利益,从长远看,一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政策红利。
 
  第四,洞察体制变革的契机,做好政策解读与政府互动。
 
  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党政军三个重要层面,完成了重要的组织变革。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体制到军队体系,堪称组织变革的经典案例,非常精准,很精彩。这次变革与调整,产生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同时也产生了大有作为的空间和上升通道。

  中国本质是一个创业型公司,对于多数干部而言,经济提升就是这些省市领导的第一考核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变的越来越突出。世界第一大国目标怎么实现,那就是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保证生态的平衡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这批领导想要在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职业生涯上变得更精彩或者更有作为,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把经济搞上去。

  基于中国的政治体系发展经济,政商的二元结构是具有独特性的。政府有政策、有平台,企业在这个舞台上要唱好戏,就一定要完成政商的紧密结合和政策解读。

  看另一个数据,餐饮是一个非常稳定的产业,连续3-4年都是8%的增长。八项规定出台的那一年甚至降到了5%以下,经营非常惨淡,但从2017年开始整个行业平均增长率达12%,提高了4个百分点。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全面复苏。

  究其原因,老百姓的吃饭,正常的宴请、频次、规模是比较稳定的,即使消费升级也没有这么快,实际上商务宴请为主体的政商结合下的繁荣,频次增加了,规模变大了,其背后一定是政商需求的拉动。还有一个素材就是十九大前后,我走访了几个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团购量不同程度的都比去年同期要增长10%,高的达到50%。一般的政商务宴请,进入到星级饭店,不再偷偷摸摸的。当然,在这里面还会有一些招待的标准和条框会卡着,不是松动了,而是在这种既定框架下既要经济互动,又要干部清廉,工作要求和考核更高了。

  李振江: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理解,我认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和市场迎来了繁荣的十年。但是要抓住机遇,需要深刻认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国思维下的葡萄酒产业,国产和进口的机会有什么不同。

  进口酒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很难有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仍会持续增长;大国经济和大国政治背景下对于国产酒的机会是巨大的。大国崛起的背后如果一定要输出点什么,那就是文化输出。酒,是文化输出的最重要载体,白酒已经完成这种文化输出的准备,而葡萄酒并没有。所以从趋势上看,在十九大之后中国会有一批带有中国符号的国产酒出现在国际视野。

  毫不怀疑,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符号,代表中国特色的葡萄酒,将伴随着大国崛起成长起来。与进口酒的贸易行为有本质区别的是,中国本土葡萄酒一定有它清晰的品牌属性、产地属性和文化属性。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对进口酒不利,葡萄酒产业规模太小,往往被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工具,法国葡萄酒的牛血粉事件、中国光伏反倾销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中国葡萄酒产区因为大多处于土地贫瘠的穷困远地区,又具有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优势,肩负着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责任,相反,会在十九大之后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二,在更加严格的政商消费管控下,葡萄酒应该怎么做。

  在严肃党纪这个事儿上,我倒不觉得它会被一杆子打死。一方面国产酒一定要跟当地的政府基于产区的打造有更加紧密、更加深入的合作;另一方面这种政商环境下的团购还是有机会的,只不过这种机会对于国产酒来讲,不能变成唯一的销售通道。不会再回到原来的那种“无约束”状态。

  我认为,国产葡萄酒企业要基于市场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升级、厂商合作模式的创新、产品概念的创新、产品品质的提升,才能完成稳定性的转型与升级。包括在品牌宣传、推广、品鉴跟消费者的互动上要完成一体化的市场化的工作,才能够解决持续的发展和持续的经营问题。
  
  到今天为止国产酒最大的命门有两个。一个是跟商业的沟通和厂商合作方式上没有形成大的联盟和持续性的合作关系,第二个是在消费者的引导上没有建立一套属于本土化的认知、体验系统。依旧按照国外的方式教育消费者,是有问题的。酒是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催化剂,所以一定要进入到中国人的吃饭、社交、礼仪里面,才能够从根儿上改变跟进口不一样的消费认知,那就是要做文化自信、产品自信、品牌自信的工作。这是基于一套商业模式和推广系统的重新梳理,是基于消费者和产品本身的互动和沟通来完成新的话语体系的建设。
 
  第三,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基于商业创新。

  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中国的自信,核心是文化自信,经过多年进口葡萄酒熏陶的中国市场,中国葡萄酒的文化属性到底是什么?它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它能代表的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它能够反映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是什么?他与消费者的生活有着什么联系?

  中国葡萄酒教父李华博士在2016年发表的《葡萄酒的新世界、旧世界与新新世界》的论文全面阐述了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葡萄酒历史、传统的正确认知和传承上。中国有可考证的葡萄酒历史9000年之久,是葡萄酒的原产国之一,经过了春秋战国、汉唐盛世、元明清等时代的变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但是当我们面临进口葡萄酒的中国冲击波时,却丢掉了这个文化自信。现在,中国葡萄酒是时候找回自己的根树立自信了。

  当然,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一定要基于品质、产地、原料等物质层面和社交、礼仪精神层面上,去完成国产酒的文化系统和话语体系的重新建立,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我认为所谓文化自信的背后首先是基于经济的,经济是基于商业价值再创造的。这种文化不是装出来的,是要用实力把产品卖出去,在销售的过程中与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和一体化的信任关系,实现路径就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工具和厂商合作模式的变化,在市场端和销售端有更多的提升和可持续性的经营策略。从而通过文化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输出,培育更多的消费者对国产酒的认可和青睐。所以,文化自信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概念,背后还需要有经济实力支持。
 
  第四,新的社会矛盾与葡萄酒产业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与葡萄酒包括白酒的关联度非常高,可以理解为老百姓今天的生活质量已经提高了,但需要有更多的好的产品去美化生活。而这个好的产品绝对不是贵的,产业升级的背后一定是产品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贵。无论是葡萄酒还是白酒,扮演的是给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方式的角色,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这个东西的美好。葡萄酒的体验性、愉悦性功能比白酒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一些。葡萄酒会从原来的轻奢产品逐渐变成日常消费品,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和思想意识的提高,对葡萄酒会越来越在意而变成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日常饮用产品。葡萄酒与消费者之间最有可能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变成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一个表现、一个特征、一个符号性的产品。这就是人均GDP八千美金之后,人们对于品牌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会越来越看重。

  这种矛盾的变化,必须解决葡萄酒产业的定位问题。首先,要让我们的产品品质变得更高、更可控,更透明,让消费者更容易感知;第二个就是让品牌属性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即能够表达消费者更多的品牌意识和生活方式。能让消费者看到它不是一个工业化的产品,一定是带有情感属性和美好联想的,我认为这就是国产酒最大的定义和价值。
 
  第五,国产酒最大的风口在哪里?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讲,国产酒一定要设一个重要假想敌,这个假想敌就是进口酒,最起码把它放在对立面来思考问题。

  虽然进口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培育和对国产葡萄酒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国产酒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数据显示,2009-2016年,进口酒领域整体年复合增长率超21%,进口酒量由17万吨达到64万吨,实现近4倍的增长,而国产酒的产量近4年持续负增长,如果去除统计水分,中外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临界点达到5:5。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口酒就是国产葡萄酒最大的竞争对手。这种竞争,我认为国产酒一定要相对更彪悍一些的,品牌的概念要有更针对性些,市场策略更犀利一些,这就是国产酒最大的风口也是巨大的挑战。

  风口的意义是中国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以及年轻化程度的提高,葡萄酒的市场会比现在变得更大。国产葡萄酒的机会就是要从进口酒的增长速度里面建立自己的品牌,去抢夺进口酒的生意。然而,抢夺的核心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更是厂商合作的行为,是一个系统的“转基因”工程:从关注土地到关注市场,从关注产能到关注销量,从关注评奖到关注消费体验,从关注技术团队到关注销售组织,从厂商合作、市场渠道、消费者培育、品牌建设等几个方面去跟进口酒展开正面的市场交锋。

  我认为现在中外葡萄酒的竞争已经不是个侧翼战的过程,因为面对的消费者是同样一批人,面对的经销商也是基本一致的。正面战场的厮杀武器是品牌,而进口酒的短板恰恰是可以和消费者互动的“带有中国字”的品牌认知。

  这种趋势就是国产酒发展的最大机遇。因此国产酒要在系统化上与进口酒进行强势竞争,通过灵活性的市场机制抢占商业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有亲和力和渗透性的推广,培育消费者认知,从而抢占巨大的市场份额。

  总之,我认为国产酒发展的风口,就是随着大国崛起树品牌建设、商业创新,从而形成最终的文化输出。长期来看,通过提高质量、突出风格,建立自己的市场机制等系统工程,形成一批代表着中国特色的葡萄酒品牌,同时一定会出现像茅台一样代表中国的文化走进国际市场的葡萄酒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中国的葡萄酒文化。短期内采用品牌与市场化的系统打法,针对假想敌采取重点市场精准击破。以产区为单位,采用区域化抢占市场的方式,打造全国市场蓝图。
 

 

责任编辑:
许洁依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